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实践和思考

试析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实践和思考

日期: 2010-7-17 14:49:01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 国际贸易 合作学习 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中,着重对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专业课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了实践和思考。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高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中职学校课堂。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以其灵活、变通、快捷的特点和高效的双向互动性,成为实现双向互动交流的代表性媒体,并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今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当今的中职国际贸易专业课教材的知识体系偏重理论知识,而弱化实际操作技能。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实际的教学效果则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中职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成为我们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环境,对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合作学习的实践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学生组织成小组相互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的感性资料,并利用资料协商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利用不同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共同讨论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全面的掌握。教师则主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难点或不同观点进行讲解、启发和答疑,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集体的力量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就是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的过程。
   为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笔者较多采用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现以“倾销”章节教学为例,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1.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笔者将2007国际贸易专业“3+2”班级的学生(共30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5人一小组,目的是当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表决时可以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机房座位是圆桌安排,10人一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因此一桌是2个小组。笔者要求小组成员要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每人都有发言权,出现意见分歧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出现对抗;而且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一般分为学习汇报者、学习检查者、信息加工者、小组记录者和发言计时者;并要求小组中学生角色的扮演要经常互换,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创境激趣,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初始环节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软件声、色、动画与文字相结合的优势,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创设完整、真实、形象的直观情境或问题情境,通过网络演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阶段,要造成新旧知识经验的不一致,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就这章节内容,笔者利用网络资源,首先播放了一则FLASH片段,并出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央视颁奖词:他按照国际规则在海外捍卫了自己和行业的合法权益;他为行业协会的价值作出了超前的解释;他以民间的力量推动公正的世界贸易秩序;最关键的是———他赢了!以此引出民间应诉国际贸易壁垒第一人———温州黄发静。
   接着,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播报:一则欧盟对中国出口(大部分为温州出口)的可完全袖珍(塑料外壳)打火机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新闻。
   观看后,学生纷纷抱不平,情绪激动,为什么温州打火机价格低、质量高,反而要被征收反倾销税。面临“坎”的时候,笔者适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倾销,如何判断商品是否构成倾销,温州打火机的出口是否构成倾销,为什么。
   网络提供的规模庞大的信息库,给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逼真教学情境。
   3.自主探究,利用资源
   学生利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学习资源,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究,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和领航员,引导学生正确地对信息进行检索,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大量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理解了什么是倾销,如何判断商品是否构成倾销。网络与专业课教学的整合,一方面使专业课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适当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资源,有限的教材扩展到了无限的网络信息时空,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新了、拓宽了、变活了,学习内容成为一江汹涌澎湃、不停激荡的源头活水,大大延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有利于个性的进一步发展。
   4.协作交流,相互促进
   这一环节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调阅等功能,在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实现信息、思维、情感共享。这个环节是全体师生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习、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讨论:温州打火机是否构成倾销?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适时巡视各小组讨论进展情况,必要时,对个别小组加以指导。开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大胆尝试、活学活用、敢于竞争的意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入世后温州打火机应对反倾销胜诉第一案,共同探究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最终得出应对措施,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各个小组建议的措施,总结展示如下:一旦立案,企业应积极应诉,并作出快速反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提升自身产品的档次;展开国际化经营、把产品的价格链条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建立健全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加强企业自律;加强产业安全方面的宣传、培训和国际交流,建立国际反倾销案例库;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问题。
   总之,在协作交流中,教师应该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参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开展平等而亲切的对话,使学生的讨论更富有意义。
   5.实践应用,内化知识
   为使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教师在实践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组织设计有趣味、有层次、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这一层次,笔者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加工,针对目前中国外贸企业(包括温州地区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诉讼的实际情况,结合温州奥康皮鞋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例,提出开放性问题:“2006年10月7日,欧盟对中国的皮鞋实施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鞋革行业是温州第一大支柱产业,温州鞋企占中国出口欧洲皮鞋总量的1/4以上。因此,2006年10月23日,奥康集团正式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随后,温州泰马、广东南海金履和广东万邦等3家企业跟进,也宣布要上诉。两年过去了,目前官司还没有结束,正在进入复审阶段。假设你是奥康集团外贸部员工,请你思考一下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抗诉?可以借助哪些力量一起抗诉?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有哪些措施可以避开反倾销调查,使产品仍然畅销国外?”
   在这一阶段,进入迁移反馈区,它为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设置了舞台,让学生更加自主自信。学生是多元智能的存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6.结学习,建构意义。
   把当前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总结为所学知识的“主题”,即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笔者根据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软件能及时反馈效果的功能,组织学生进行检测,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学习评价,总结学习的优缺点,为后继学习积累经验。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都处于和谐互动的状态。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构建意义的促进者和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反馈信息收集功能,及时了解并协调指导学生的活动,以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
   二、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合作学习的思考
   1.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目的应明确,保障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少数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目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计算机,教学就先进,教学手段就现代化,学生就学得好,而忽略了计算机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特征。比如教学中少数教师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把课件制作得色彩艳丽,图文出现的方式不断变化,各种声音轮番上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课件就根本达不到应用网络教学的真正目的。因而网络化教学课件制作必须明确目的,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代写硕士论文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2.着力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具体领域、专业特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这些优势。与传统教学技术相比,信息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和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信息技术决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万能技术。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以确保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实效: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总之,不能将信息技术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3.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学生多方面的差异,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发挥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并能很好地支持个别化学习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结合具体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支持交流互动方面的潜在优势,并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交流活动与真实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在教学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合作建构知识技能,逐步学会适当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与人合作。
   4.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
   在专业课教学中,网络教学手段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可替代其他一切教学媒体。如录音机、教学挂图、实物、简笔画、幻灯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由教学实践可知,网络环境下专业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和教师通过网络交流,及时调整学习,能够实现个别化教学。但是,我们也要牢记,网络环境也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不能期望其包办代替一切,它是一柄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只有在课堂中恰当、巧妙、有效地使用这一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