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实践取向

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实践取向

日期: 2009-11-15 16:40:35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作者:申群喜 杨国民 李瑞清

  摘要:要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落到实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必将引起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成果评价等方面深刻的变革,使教育教学各环节更好地为就业导向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实践取向;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坚持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把满足就业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一点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与社会各界的共识。要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充分就业,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
  
  实践取向与就业导向的关系
  
  导向,意指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即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

学海网
就业导向,是对整个高职教育办学的方向性指引,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社会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培养适应期短、能及时为企业所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一个总的目标指引,它制约着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开发设计、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的实施、教育质量评价等,都要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其核心是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能够充分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取向,是对事物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实践取向,是一种过程导向,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突出实践的主导性,注重实践内容,强调实践环节,无论是专业的开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与评价等,都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适应企业、市场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充分就业服务,它是实现就业导向的途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操作为核心,课堂教学主要实施“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学生掌握了某项或某一环节的技能操作后再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任务应主要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完成,理论教学应为实践操作服务,以实践主导课堂理论教学。这是对以往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是由传统的重视系统的知识理论教育为主转向以实践操作为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也是职业教育办出自身特色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突出实践取向,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教学只是作为陪衬,偶尔穿插于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理论教学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则只有零星的探索,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成型的模式。实践取向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创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要求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中心,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学科体系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和理论体系的逻辑性、严密性,其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和梯度差别,强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则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不过分注重理论的完备和逻辑的严密,而以实践需要为尺度,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理论教学要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安排或加以调整,原有理论体系的先后次序可能被打破,其内容结构也可能需要重新整合,理论教学的场所也不一定在教室,可以在实验室、实训场地甚至在工厂或车间直接进行。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为了训练、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突出其操作应用能力。
  三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以实践为取向,师生的地位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教师是主导,起引导、指引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知识水平为参照,教师会什么就向学生传授什么,教师懂得多就多讲,懂得少就少讲,不懂的就不讲。实践取向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动手、会操作,师生的互动性将大大增强。
  
  实践取向应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实践取向不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操作型技能人才,必须将实践取向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为直接目标,培养学生的规格应定位在实践操作型技能人才上。
  在专业开发设计方面,要根据企业、市场需要,针对一定区域或行业对某方面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一定的职业岗位群为中心,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适时开发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应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围绕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根据专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实施能力模块教学。
  在课程内容与结构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苛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备性,应对理论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删繁就简,以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尺度,根据学生动手技能操作的需要确定理论知识的取舍。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实验、实训、实习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应达到1?U1,将理论教学渗透于实践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教学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在车间、在工厂、在企业进行,服务于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根据实践需要,对理论知识急用先学。在时间安排方面,应较多地采取“2??1”或“1??0.5??1??0.5”模式,即2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或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到企业实习半年,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毕业前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由于学生有半年至一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基本上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在培养模式方面,要较多地采取“订单式”、合同式、校企合作式、行业依托式等模式,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紧贴企业、行业的需要,实现“零距离”、“零培训”的培养目标。
  在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方面,要以实践、动手、实际操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动手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的倾向。
  在办学效果的评价方面,要以就业情况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根本指标,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首要指标,学校应根据就业动向和社会评价评估检验教学效果,调整办学的思路与对策。

学海网

  制约职业教育实践取向的“瓶颈”及对策
  
  对于职业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性,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近几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与职业技术院校都对实践教学、实践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仍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制约。理论教学主要依赖教师,对教学硬件的要求不高,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而实践教学则需要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必须有足够的实验设备、实训场地、实习工厂或车间,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由于50%以上的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成立的,很多是从原来的中专、技校、民办学校转制升格而来,底子薄,起点低,需要搞大量的基建工程,优先解决教室、宿舍问题,而且大多数院校尚未通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因而还需要优先考虑解决一般教学的硬件问题,无暇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内涵拓展与深化教学改革方面来,对于实践教学的诸多硬件建设也未能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
  其次是受规模、成本、效益关系的制约。理论教学规模可以较大,它成本低,效益明显,而实践教学则需要大量实验设备,经费投入大,且教学规模受到场地、设备、师资的限制,对于办学主体而言,是高投入,低产出,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只能给学校带来间接的、长远的效益,因而很多学校只要学生还能勉强就业,对施行实践教学就不会感到急迫,因而缺乏动力。
  再次是受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制约。尽管诸多高职院校办学的时间并不长,但追根溯源,许多院校的历史却并不短,作为过去的中专、专科学校,大多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传统。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已定型的管理模式轻车熟路,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心应手。要打破传统,改变习惯,必然会经历一个矛盾、不适应甚至痛苦的过程。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将引起教学内容、结构、过程的全方位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管理都将发生变革,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进行探索,因而很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开始阶段都会有些不适应,有一定的畏难和抵触情绪。
  尽管有上述制约因素的存在,但实践取向教学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实践取向教学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是落实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根本所在,是提高职业技术院校竞争力、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优势所在。以实践为取向,深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定性与定位决定了其必须与社会、市场需求对接,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充分掌握市场的变化,瞄准一定区域和行业发展态势,针对一定的岗位群,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广泛进行市场需求调查,捕捉信息,以适应企业、社会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实现企业、社会与学校培养人才的互动合作。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而不能根据校内资源确定。
  开放办学,实现校、企紧密型合作职业教育要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实用型人才,要使这些人才更好地符合企业、行业需求,单靠学院一方是不够的,必须有企业、行业的深度介入。课程的设计可划分一定的模块,由企业根据对员工知识结构的需要直接拟定,或组织有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直接参与学院的专业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可聘请部分企业与工厂的工程师、技师直接参与,也可到工厂车间直接进行。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拓展社会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实践取向。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在实训、实习、实践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尽量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但单纯依靠学校自身终究实力有限,力不从心,一方面实验场地和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投入巨大,另一方面实践型师资普遍不足,因而与企业紧密合作,拓展社会、企业实践实训场地,建立校外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必要举措。与行业、企业实行深度合作,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学校参与企业有关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校企组成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院校实训、实验基地建设投入与支持的力度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解决我国特定发展时期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应在引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宏观指导、方向引导的作用,还应切实加强相应的支持力度。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除了依靠政府部分财政拨款维持基本的正常运转外,其余大量建设经费只能靠自身各显神通,自筹经费予以解决。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差,社会声誉尚未建立起来,创收渠道有限,筹资困难重重,资源普遍紧张,对于必需的实训、实践场地设施的建设,政府加大投入与支持的力度显得至关重要。
  变革教学管理观念,允许探索,逐步推进实践取向是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不仅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因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要对原有教学管理体制加以突破,教师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管理部门同样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要鼓励教师探索,而且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势必要求管理部门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修订,形成一系列新的管理规范与评价机制,因而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只有将思想观念真正转变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和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方式上来,才能使实践取向得到全面推进。
  培育实践取向的校园文化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的是传统人文文化的积累,学术精神的培养,理性与知性的追求,而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应突出职业性,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其办学理念、教学过程应更加体现职业理念,其教室设计、校园建筑风格等也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车间、教学工厂的韵味,使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在整个校园生活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职业环境氛围,在心理上受到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的熏陶,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