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高职师资建设的多视角思考

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高职师资建设的多视角思考

日期: 2009-1-11 10:57:13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汪敏生 邓晓荣

 摘  要:“双师型”师资既是一个个体概念,也是一个群体概念,“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的,“双师型”素养涵盖了复杂系统的内涵。当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不能满足高职发展需求,而动态互补型双师组合是一个可行的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双师型”师资不局限于个体,而是一个动态的组合,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通过互动交流平台加以整合,并建立一套管理机制加以保障。动态互补型双师组合具有培养成本低、可行性强、更能体现双师素养的内涵、开放可塑、便于工学结合等优势。 
    关键词:高职;师资建设;互补;动态;双师型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问题之一,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学海网
探索一条快捷而科学的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之路显得极为重要,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模式,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新途径。
    一、“双师型”师资的相关概念辨析
    我们试图在各种论述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1.“双师型”师资既是一个个体概念,也是一个群体概念。以往通常把“双师型”师资作为一个个体概念,认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由多个“双师型”教师个体组成的,“双师型”教师个体不仅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学能力,而且掌握职业实践技能。实质上“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是一个个体概念,也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互补整合构成一个“双师型”团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素养等应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相匹配,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意义就在于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3.“双师型”素养内涵。“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持有“双证”,“双师型”素养涵盖了复杂系统的内涵,包括:(1)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2)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3)围绕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理念;(4)宽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素养。
    二、“双师型”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职教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现场操作技能,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双师型”师资目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或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2)选派教师参加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以获得相应的证书。目前由国家统筹与规划,教育部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了一系列高职教师培养基地,对现有的高职教师进行集中、系统的培养。(3)各高职院校自主对本院教师进行在职培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要紧密地结合企业需要,尽可能做到结合企业的生产标准、采集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原始数据融人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鼓励教师对外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4)安排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双师队伍建设的另外一条途径是选派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到企业见习,以获得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其他教师则要求去企业轮训,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避免因脱离实践时间较长,“双师素质”出现退化。(5)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从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为专任教师,可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可缓解目前“双师素质”教师数量的不足,成为目前双师队伍建设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上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有所改善,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  (1)由于职业资格认证极不健全,为拿证而考证甚至以钱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大地降低了双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严肃性,违背了国家提倡双师队伍建设的初衷。另外,目前国家、省、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主体仍然是学校,社会、企业参与程度较低,缺乏积极性,基本上沿用的是普通教师的学科化培养培训模式,这是不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的。从物质条件看,由于经费投入的局限性,加上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刚性不足,造成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硬件建设的匮乏与落伍。(2)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形成实际上是同一专业在不同行业背景下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技能、专业道德品质的积累与有机结合。更有学者认为,职业教师是综合性的职业,他们应同时具备多种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这就导致培养成本很高。从时间上看,职业学校专业变动较快,专业课教师呈“缺口”状态,教师理论教学安排紧张,难有大段时间进修提高。(3)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的高素质人才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更缺乏教学实践,因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难以达到要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师资队伍概述
    如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如何寻找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呢?首先从认识上人手,人们对“双师型”(或素质)教师的认识只停留在个体上,即一名“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重能力,跳出定式思维的框框来审视双师型队伍建设也许可以事半功倍。为此,我们提出互补型双师组合的概念,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转变到互补型双师组合师资队伍建设上来。
学海网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指:在互动交流平台上,由理论课教师和相应的实践课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工作任务的组合。而这些组合所构成的教师队伍为互补型双师组合师资队伍。互补型双师组合的主体结构是: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从人员结构上看,由两支队伍构成:一是理论课教师;二是实践课教师。他们在交互平台上相互配对,形成针对不同岗位的组合。交互平台由诸多因素控制,首要因素是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另外还受外部环境如市场需求、技术更新影响。执行控制指有一套管理机制以保证互动交流平台的运行。
    动态互补型双师组合的特点为:(1)“双师”指的是组合,而非个体。此模式不是原先将双师素质集中于同一个教师个体的思维定式,而取代以组合方式,提高了可行性。两支队伍各有所长,理论教师有多年丰富教学经历和经验,实践教师为有教学经历的能工巧匠,他们互为补充互为整合。(2)组合的动态性。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可以灵活开放地进行多重组合,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这种组合是动态的。(3)互动交流平台。互动交流机制的建立也是本模型的重要特点,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共同探词?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方式町以是研讨会、现场交流会、教研活动等,并形成制度。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平台把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真正格合在?起。(4)管理机制保障。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保证教师在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机制,理论教师对职业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实践教师也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有所了解,并体现在教学之中。在这样的组合机制下,对教师的考核是对组合团体教学成效的考核,而非对个人工作的考核,促使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组合成一个有机的团体。(5)对方教学认识机制。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进行的是有机组合,因此他们必须对对方的教学有认识和了解,因此可采取理论教师下企业,实践教师担任助教等力‘式及一系列方法、措施作为保障。
    四、互补型双师组合队伍的优势
    1.培养成本低,具有可行性。培养“双师型”教师个体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模型克服了以往双师队伍建设培养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的弊病,能够低成本的快速组建出相应的教师组合,具有可行性。
    2.互补型双师组合更能体现双师素养的内涵。双师素养不仅简单地体现在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它包括学科理论、职业技能、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而由各类型教师互为整合构成的双师组合团队更能真正具有双师素养的内涵。
    3.开放可塑,灵活多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转型很快,使得学校专业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双师型”的教师个体往往不能适应专业的变化。由于本模型具有可组合的特点,可以适应目前市场变化快的特点,随着任务的改变而改变组合方式。
    4.面向任务,工学结合。本模型是针对具体任务或者项目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充分发挥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在这种模型中,由于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组合使得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和实践相整合。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一线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已达成共识,即现代型“能工巧匠”。能工巧匠的培养需要工学平台,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之相配。而“互补型双师组合”是一种可取的模式,已在实践中显示了其生命力。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力图上升为高职师资建设的一个新模式,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群英.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及其转型教探索,2006(04) 
[2]唐林伟,董桂玲,周明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3]贺应根,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3). 
[4]曹  晔.重视兼职教师的发展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2). 
[5]徐  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识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6]黄  斌,毛青松.“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0). 
[7]董桂玲,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生存病态与诊疗[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4).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