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

日期: 2009-1-7 15:40:35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春生,马振华,张

摘要:当前,教育部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这一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有其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深刻的理论依据。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分层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到以就业为导向是获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寻求人才供需平衡的有效手段,以就业为导向由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决定,其有助于个体的职业社会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社会分层;人力资本


    直接为就业服务,这是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功能,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理由。

    应该说,我国职业教育在坚持为就业服务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已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应用性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出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强烈反差现象。

学海网

    据报道,2003年高职毕业生108.2万人,就业率为55%,这就意味着48.69万人找不到工作。①而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则是很多企业招不到实用型高级技工,出现了“高级技工荒”。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名,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人。②这充分暴露出我国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弊端。

    针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简单地用眼前的就业率作为导向,而应以促进就业作为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运用就业导向这一主线,连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的相关方面,并贯穿于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办学目标上,要以社会需求为指向;在办学定位上,要以就业为导向,其根本宗旨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这一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提出并非空中楼阁,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一、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学思考

    (一)社会分层与就业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概括地讲,它是依据一定的同一性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③

    经典的理论当属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财富、权利、声望)社会分层理论。在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分层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以职业作为划分标准,是因为任何职业都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通过职业,社会成员可以获得与职业相对应的职业权利,职业还可以为社会成员带来收入。所以,职业是多元社会分层的契合点,一旦获得了某种职业,也就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

    这一划分标准,为我们考察就业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从事某种职业的确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而职业又是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依据社会成员的就业状况可以判断出他们的阶层归属,出生于特定阶层的人具有特定就业需要的特点。

    然而,社会的就业需求并不都是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成员为了改善和维护各自的地位,总是力求使自己及其子女从事社会地位更高的工作。这样,即使社会中所需的某类人才已经饱和,但只要是这类就业岗位在社会地位的获得和流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社会的相应就业需求就会不断增长。当就业成为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时,社会分层模式也会作为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就业。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之所以就业率低,其社会根源在于现行的社会分层模式不合理。

    (二)社会阶层结构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根据以职业为标准分层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10个社会阶层和5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

    这10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5种社会等级为:社会上层,包括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包括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中中层,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下层,包括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底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等。④

    从上述分层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社会中间阶层的主要构成成分。从社会结构的意义来说,中间阶层占据社会的主体,是现代社会走向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使他们接受社会中间阶层的主导规范,引导学生们从事与原有家庭背景和所处阶层相符合的职业。

    针对目前的社会分层状况,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对象应定位于中下阶层社会人员及其子女;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象应定位于中层及中层以上的社会人员及其子女。

    职业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动态的以人为本的发展定位,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却偏离了正常的发展方向。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定位不清,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上,在择业过程中紧紧盯住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正规部门”的工作岗位,而对民营企业、私企、中小型企业少有问津。另外,职业教育文凭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刘精明先生以历史事件分析方法,探讨了在我国体制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教育文凭对人们流人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关系,认为进入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教育标准在改革过程中经历了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再向正规高等教育逐步强化的过程。

    我们应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社会分层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了解就业市场的信息,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进入对应的社会阶层,作好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准备。

 

    二、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经济学思考

    (一)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是获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必然选择

    经济学是关于投入——收益的科学,其研究核心是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经济学意义上说,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既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因为就业不仅能为国家带来经济的增长,也能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及家长带来人力资本投资的目标收益。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对“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作过如下描述:“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就叫人力资本。而将所有在人身上所进行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投资称之为人力资本投资。”可见,人力资本和其他非人力资本一样,都是一种生产要素,都是促进经济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其目的都是为了产出的最大化。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生产过程和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过程,而其主要途径便是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投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收益。在未来劳动者身上进行人力资本的智力投资,必将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学海网
   职业教育投资对国家来说,是提高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增加国民收入的来源;对个人来说,是获得理想职位的条件。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和基本方向。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就业,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就没有实现它的经济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家长花钱送子女到职业院校读书,这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实现未来收益的“积累”而非“消费”。任何投资行为均是为了一定的目标利益,家长和学生的智力投资行为,是为了实现就业,通过就业、创业获取收入来补偿投资成本并获利。职业院校承担着为人力资本增加附加值的责任,只有让学生如期实现就业或通过创业致富,其附加值才能成为交换价值,才算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

    (二)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是人才供需达到平衡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必须充分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认为,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供给和需求,给经济发展以极大的影响。若劳动力供给不足,会导致生产不足,从而限制经济规模的扩大;若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则导致就业不足。劳动力供需的调整,就是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各类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毕业生才能得到充分就业。因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产品”(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提高了劳动技能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交换,完成资源“优化配置和组合”的过程,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发挥得越充分,社会的物质财富增长越快,相应地职业教育得到的回报率也越高,进而增强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而个人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强又能推进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可见,职业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保证,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恰恰是实现这一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三、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教育学思考

    (一)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着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其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与兴衰。

    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生产性”,笔者认为,这些都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因为它们都是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派生出来的。“社会性”是指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发展规模、结构和速度乃至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对于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性,我国已故著名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作出了深刻的分析,他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就吾最近几年间的经验,用吾最近几个月的思考,觉得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黄炎培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再次强调:“请把我的主意复述一遍: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怎么?就是——社会化。”黄炎培所指的社会性,就是这种教育深深地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黄炎培如此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显然是认识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比普通教育更紧密的联系,更为严格地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此,应该从社会需要和社会实际出发来举办职业教育。目前所大力倡导的“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与黄炎培半个多世纪前对职业教育社会性的论断可谓一脉相承。

    (二)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个体职业社会化

    职业教育是一种相对于其他类型教育而存在的教育类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社会而言,这是社会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化是个体被社会认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主要满足的是人们从业准备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使教育个体由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

    促进入的社会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职业化。一个社会成员要真正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是需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因为职业是一个合格的社

 会成员所必须从事的,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因此,他又迈入了另一个社会化过程,那就是职业社会化。

    我们通常认为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要在工作单位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是充分考虑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它担负着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能够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的任务,是名副其实的职业引路者,能够真正促进个体的职业社会化。我们应该以这一基本思想来指导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把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联系起来,与劳动就业的需要结合起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选择。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当前的一种阶段性的策略,十分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职业教育如果不充分重视实现自己的就业功能,就无法发挥更多的功能和更大的发展。尤其在当前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能够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因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    翟帆,范绪锋.55%的就业率说明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3-11-21.

②    方列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调查[J].半月谈,2004,(2).

③    朱力等.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④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吕可英,董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M].济南:齐鲁书社,199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7]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C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9]曾满超等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