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的思考

日期: 2009-1-1 2:43:08 浏览: 1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何玉宏

 摘  要:两年制高职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学制改为两年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应对的保障措施,诸如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校定位,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等等。

    关键词:两年制;高职;重要意义;保障措施

 

两年制高职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可见.两年制高职诞生的出发点是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缓解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供求矛盾。

学海网
那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制改为两年的意义是什么,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对此谈一点浅见。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学制改为二年的重要意义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学制改为二年是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

    我国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82.2万人,在校生1108.6万人。截至2003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90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已基本形成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职业院校。此外,还有612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在校生已达479万人,年招生数达200万人,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2.3%。

    《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规定了2010年目标: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3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20%左右。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300万人左右,按普通高等教育占60%的比例计算,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可达到1380万人.比 2003年在校生1108.6万人增加271万人。按本专科1:1的比例。专科需要增加130多万人。而增加130多万人,需要一次性建筑投资近400亿元。高职高专院校多为地方政府(或行业)管理,让地方政府(或行业)拿出400亿元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困难可想而知。如果全国高职教育学制从三年改为二年,无疑可以使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能力增加。全国高职教育的在校生479万人,按三年平均计算,每年招生能力约160万人。如果学制改为二年,年招生能力达到240万人。在校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年招生能力增加80万人。等于投资240亿元建设高等学校形成的招生能力。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学制改为二年是高等学校定位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卜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学制改革的目的是突出职业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转变办学思想,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为了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高等学校通常有学术型为主和职业型为主的差异,它们在功能和服务对象上有着较大的不同,在办学、管理、发展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国际上一般有如下三种典型类型的高校:一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二是以教学为主,以本科为主的一般高等学校;三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的专科学校、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三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的投入和办学条件不同,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同,培养人才的层次和侧重点不同,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最近几年,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着办学定位不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地位定位的偏差。高职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是一个事关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地位定位不清的结果是职业性高校变得不像职业性高校,实际上,一个社会既需要研究型大学,也需要教育型大学,还需要技术型大学。每一类型的高校都是同样重要的,只是定位不同、功能不同罢了。

    2.目标定位的偏差。目前,有些省市鼓励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其比例高达30%左右;有的省市采取“2+2”模式,即高职高专二年级的学生,可免试直接升入本科学习。这些措施,对于扩大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的人群.建立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是有益的,但毫无疑问,专升本的比例过大,就会严重地影响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混淆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定位.使高职生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预备生。

    3.层次定位的偏差。有一种观点认为,把高职教育定位于专科层次,限制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就使得部分职业技术学院调整办学思路,想方设法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普通本科院校.以此提升学校的层次。

    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要明确办学方向和树立科学质量观。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灰领”。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技能操作水平对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贡献率关系密切。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60%以上.而我国仅为29%。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人的素质水平低.技术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技术工人队伍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技术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十分严重,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在我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只占3.5%,而青年高级技工所占的比例更小,随着老一代高级技工的逐渐退休,许多企业高级技工出现断层.同时随着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广泛采用,所需的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工人队伍的素质.加快高级技工的培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学制改为二年有利于高职生就业。

    (三)高职教育学制改革是减轻家长教育负担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

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财富收人平均仅为800~1000美元左右,中低收入以及贫困家庭还为数不少。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农村,包括为数不少的贫困家庭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的发展要求,带来了高等院校的扩招,而贫困人口或低收入家庭对上学的迫切愿望与接受高等教育的较高成本之间的矛盾,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大众化的速度。但是高职教育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中部分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行二年制.会降低总的应付培养成本.从而能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学制的改革肯定会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等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上的扩张和规模上的上升。教育部领导最近明确提出了要积极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应该说.高职教育学制的改革也是“人民满意”的需要,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学海网
 二、学制改革须采取的一些应对保障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校定位,是学制缩短后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首要问题

    面对学制改革,必须克服思维定势,才能从习惯的三年制的模式中“跳出来”。其中,首要的问题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准确定位。面对高职教育的新形势,我们认为必须牢牢把握好如下几个定位:

    1.教育观念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可以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总量很大,就业压力也很大,要实现我国社会充分合理就业,使大部分人在就业前就具有必备的职业资格和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而把我国的人口优势变为人力资源优势。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二条平行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高等教育通道。因此,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2.服务面向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这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所高职院校在确定自己的定位时,必须充分考虑本校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和所在地区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找准本校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本地区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和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从而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一个学校不可能包打天下。高职院校只有立足当地、行业办学。学校才能有生存的价值、发展的空间,才能发挥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才能赢得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3.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的办学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必须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明确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其人才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基本定位。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跳出“学术型”套路,既不能走“本科压缩”,也不能搞“中专扩展”,而应该按照高职的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培养“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

    4.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关键要看学校是否有特色。教育部颁布施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规定,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到优秀等级的学校.必须有特色或创新项目。只有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的人才才能受社会欢迎。就目前的情况看,多数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主要精力放在规范办学和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上,怎样尽快地从众多的同类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创建独有的办学特色是非常重要的,一定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没有特色的质量就不是高质量。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是学制缩短后高职教育保证质量的核心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本位,以“双证书”制为框架,在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空间来构建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应在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从职业分析人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要体现相关职业资格的要求,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有相应的上岗能力,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方案要由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咨询委员会组织开发。

    高职教育与本科、专科教育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它是培养具有一定岗位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但在传统的思维模式、高专办学模式影响下,导致了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习实验教学方面与高专并没有更多的差别。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体现岗位能力本位的原则,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达到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

    按照学制缩短,培养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必须对原有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课程设置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其中包括基本理论与基本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实践环节间的整合。

    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主动纳入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的弊端,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

    为了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学习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还应增设数学、物理、外语及人文社科类、先进专业技术类的选修课程。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学制缩短后提高高职教育效率的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了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学制缩短后,必须紧紧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为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和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高职教育必须得到企业(行业)的支持,学校与企业(行业)要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是学院长期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产学研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纽带,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需要。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目标,就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具体来说,产学研结合有利于稳定高职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有利于推动预就业制度,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知名度以及吸引生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社会呼唤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责无旁贷;高职教育缩短学制是大势所趋。但二年制高职的实施不只是某一层面、某一范围内的工作,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二年制的高职教育不是原有高职教育的简单“压缩”或“延展”,而是政府、社会、教育系统和具体学校各项工作相配合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从观念到操作的全面改革。改革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改革的成败以人民满意、社会满意为标准。因此,我们当抓住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期,本着积极、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作出贡献。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