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和情感——《再别康桥》案例及反思

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和情感——《再别康桥》案例及反思

日期: 2008-10-26 11:14:57 浏览: 26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平阳第二职业学校 王志声

一、背景分析:
想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诗人通过想象来创造形象,表达感受,抒发情感,没有想象就不会产生艺术,没有想象也不会有诗。由于诗歌创作这一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中必须把想象作为分析诗歌的一个重点,只有当欣赏者通过艺术形象感悟到的思想性与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性一致时,我们的审美感知才能进而达到审美享受。教师在再现诗的形象的同时,必须进行合理补充和连缀,让学生获得更深远的东西。正如清人李渔所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
所以想象就像显微镜,通过它我们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最细微之处;也像放大镜,能透过有限的意象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还像望远镜,可以联结时空,由此及彼,纵横千古,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挖掘诗歌的内涵。
现在的学生语文阅读的想象能力十分缺乏,特别是阅读诗歌时尤其严重。因为诗歌的最大特点是跳跃性,它可以在两行诗句之间跨越广阔的时空;诗又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不可能详尽描绘事物的全貌;诗又讲究含蓄,它不能直露地来表现生活。这就导致了他们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不深入。阅读时只有展开想象,借助联想,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展开想象情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深入文本。我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来谈谈我在诗歌教学中借助想象让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和体会作者情感的一些尝试。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
导入新课和自由诵读后,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诗人要告别的是怎样的康桥?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学生思考片刻)
生1:寂静的康桥。(赞同的人颇多)
生2:艳丽的康桥。(有学生惊讶)
生3:梦幻的康桥。(有学生疑惑)
生4:多情的康桥。
生5:伤感的康桥。(附和者颇多)
师:在座的同学有什么意见?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书上描写的意象,发挥你的想象,思考从何处看出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纷纷和观点提出的人交换意见)
生6:我赞同“艳丽的康桥”。因为诗中把康河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我想象中的新娘她穿着金色的晚装,艳丽迷人,而且连她的倒影也是“波光里的艳影”。因为新娘是女孩子一生中最美丽的,自然是娇艳的。
生7:我认为用“艳丽”来形容,太俗气了,没气质,不如用“秀丽”好。
师:为什么?
生7:因为诗中用云彩、金柳、清荇、清泉、柔波这些景物组成的环境,在我的想象来看,这应该是一种很柔很静的感觉。而且“夕阳中的新娘”穿着盛装不一定是艳丽的,她也可以是非常文静、秀气的。
师:那能否把“夕阳中的新娘”改成“朝阳中的新娘”呢?
(教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夕阳”和“朝阳”的不同意境)
生8:“朝阳中的新娘”更多的是给人朝气、活力,而“夕阳中的新娘”体现的是一种温柔的、温馨的美。两个新娘的气质不同。
(学生笑)
师:说得太好了,朝阳中的新娘是充满活力的新娘,夕阳中的新娘是宁静温柔的新娘。
生9:对于“梦幻的康桥”我作一点补充,康桥是徐志摩追求理想的地方,现在他要走了,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了。来的时候是带着希望的,走的时候梦却破灭了,他当时肯定是伤感忧郁的,所以“梦幻的康桥”不如说是“忧郁的康桥”。
生10:我觉得康桥是多情的。第三节中写到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给人的感觉很温柔,“招摇”感觉很亲切,好象在引诱着你。
师:“引诱”感情{学}色彩不恰当,不如改成呼唤、召唤等词好。
生11:诗中写道:“夏虫也为我沉默”,夏天晚上,在我意识里,即使有虫叫,也和很静,现在虫都不叫了,那种静会让人产生压抑,连夏虫也舍不得别离,可见当时的康河是多么的伤感。
师:(小结)康桥是作者追求理想的地方,是他心灵的家园。诗人不是在和康桥作别,而是和相知多年的老朋友作别。感情使康桥有了生命,感情使诗人和康桥心心相印,难舍难分。
片段二:
师:王维说,好诗应“诗中有画“。文字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尤其是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通过我们的想象,可以把它化为一幅美妙的图画。
师:现在请你当一回导演,将这首诗歌的内容拍成MTV,怎么拍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离情别绪?(思考5分钟。教师介绍有关拍摄的常识)
生1:首先低沉的音乐声中,先拍夕阳然后转向波光闪闪的康河。徐志摩穿着西装神态忧郁地看着康桥叹息:我要走了。
生2:构思过于简单,没有把康桥的景物拍进来,还有穿西装不如穿长衫,有中国特色,更能表现出作者的多情。
生3:我先拍下夕阳西下是天边绚丽的晚霞,然后把镜头对准康桥的全景。再是河畔的诗人的影子,然后慢慢地拍整个人,他在慢慢的低头走着,蓦然回首,最后再把镜头对准西天的云彩。
师:很详细啊,变换了很多镜头,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词“蓦然回首”,离情别绪尽在回首中。
生4:我觉得画面中不要出现人更有韵味。就通过景物的拍摄,让观众自己去感受。我的设想是一条船在康河中慢慢前行,然后镜头对准河畔的金柳、闪闪的波光和水底的青荇。最后船渐渐远去,直至消失。
师:这种创意很含蓄,耐人寻味,有独到之处。
生5:镜头随着主人公来到康河边,先拍河畔的金柳,在晚风余辉中轻轻浮动,给人轻柔的感觉,再拍波光,要七彩斑斓,然后是水底的青荇,水草要长长的,在水中随着波光招摇。最后拍西天的云彩,最好要有残阳如血的味道。能烘托出伤感、凄凉的氛围。
师:(小结)大家的构思都很有创意,都有当导演的天分,因为大家充分领会了诗中的意境。如果诗人能看到大家的构思,他也会感到知足的。
……
三、案例反思:
作为作者,缺乏情感,缺乏想象,决难写出诗歌;作为读者,没有情感,没有想象,决难进入诗歌。我这节课让学生展开想象,从“把握意境,体会情感”这个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笔下意象的特点和他作别康桥时那黯然神伤的情感。通过“诗人要告别的是怎样的康桥”和让学生拍摄MTV这两个环节的设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去把握康桥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怀。这节课,让我明白了想象在阅读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借助想象,品味意境
诗歌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意象入手,借助想象,从而把握其内在的意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要获得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当一个意象已经进入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意象,与诗人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心灵沟通,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本诗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秋日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而且表达出了诗人对世外桃源般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的经典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秋雨初晴后的黄昏时节山居生活的恬静清幽,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雨后的松林一尘不染,苍翠欲滴;皎洁的月光从密密的树叶间洒下,清澈的泉水从光滑的岩石上静静淌过。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对于上首诗,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2、发挥想象,领悟情感
诗歌最具抒情性,蕴涵丰富的情感。诗歌大多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人心的真诚。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往往借助一些特定的特定历史文化积淀的意象寄托特定的感情,这就要求读者透过景物之象看到感情只质,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内容。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意象,就要通过想象才能去领会。第二联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由“无边落木”引导学生想象国势衰微,自身衰老,事业无成,时光难耐等;由“不尽长江”引导学生想象心潮逐浪、时间流逝、年华虚度,兴衰流变,历史无情等。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领会诗中主人公的孤独寂寞的人生感慨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可以说,想象贯穿于品味、体验的全过程。在想象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体验着作品中的一切,让自己化为对象,自己的情感与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
3、放飞想象,品尝美感
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恰当地向学生展示一些画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美感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学生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而诗歌本身的语言也是抽象的,如何透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诗情画意,使学生如临其境。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的处理,组成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创设视听一体的教学情境,缩短了学生与久违事物间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从而品尝美感。
教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情的基调是以长江流水象征遥远的离别。为了创设情境,我展示出这样一幅画面:以深邃而湛蓝的天空构成画面的背景,主体是扬帆远行的小船,前景是长江的流水,诗歌的神韵立刻感染了学生,学生很自然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表达信息的形式和能力,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在情境中,整个画面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袭上心头。形成一种悲凉美。
诗歌教学是一项充满乐趣和充满挑战的工作。诗歌教学中的想象引导,是读诗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可以教会学生品味,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可以激发学生良好情绪,可以使学生树立壮志。我想,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真正地运用想象的手法,那么那一篇篇优美的诗词才会真正的为每一个学生所感悟,我们的诗歌教学也才会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