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黑龙江省农村失业与中国农村失业的共性问题研究

黑龙江省农村失业与中国农村失业的共性问题研究

日期: 2010-7-28 4:57:28 浏览: 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找论文

摘要:黑龙江省农村失业问题在表层上虽然同中国其他农村有着共同点,但在有些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突出的季节性失业和入世的严重冲击等方面。深层地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失业问题的成因,通过加强对黑龙江省农村失业人口的统计,加快调整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黑龙江省乡镇企业,提高黑龙江省农民素质,摸索一条解决黑龙江省农村失业问题的道路。
   .关键词:黑龙江省;村社会保险;农村失业
   .Abstrac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unemployment has some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other places of China, such as more hidden unemployment, seasonal employment, and the WTO pressure, etc.This paper proposes a strategy to cope with this problem by making the precise unemployment statistics, improving rural insurance, adjusting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the rural education level.
   .Key words: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失业现象一直表现比较突出。根据2008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拥有就业人员769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农村就业人员4764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黑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6%,高于国家平均数。而许多现象表明,农村的实际失业率又大大超过城镇失业率,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目前中国农村仍有一亿多劳动力未实现充分就业,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十年之内无法扭转。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必须要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解决农村失业问题,使广大农民能够真正地安居乐业。
   一、黑龙江省农村失业的主要表现
   .黑龙江省农村失业问题在表层上不仅同中国其他农村有着共同点,而且在有些方面还较为突出、普遍,笔者认为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黑龙江省农村失业的成因做深层次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实际存在的大量隐蔽性失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部门,在二元结构的经济中,对工业部门来说,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只要工业部门投资和生产扩大,农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当从事农业的劳动减少时,农村劳动力就会游离出来,从事其他可能获得高收入的行业。如创办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进城当民工等,然而一旦这些容纳能力减弱时,进一步游离出来的农民便成了失业人口。这部分失业人口大约占农村失业人口的60%,由于他们还保留着一块土地,因此,处于隐蔽的失业状态。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
   .为发展我国现代农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黑龙江省有关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政策:如大力推广优质稻种、大力种植经济作物、扶持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实行科技兴农的方针等。一方面农业中新兴的产业由于其突然崛起,适合的劳动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需求逐步下降,导致一部分人无事可做,因此,农业中就有岗位空缺和失业的并存。
   .(三)农村的季节性失业
   .在我国农村,由于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民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农闲状态,加之一些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闲时许多人不出去找工作。黑龙江省农民自己总结了几句话:“三个月种田、三个月农闲、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可见黑龙江省农村季节性失业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导致的周期性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经历了几次的周期性波动,在经济扩张阶段,由于投资的带动,市场需求旺盛,不仅使黑龙江省城市和农村的隐蔽性失业减少,而且由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招收了一部分有技术的农民,同时建筑业从农村招收了大量的建筑工人,从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高潮,这样,使就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在经济紧缩阶段,由于控制银根,投资下降,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企业商品积压,黑龙江省农村受其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大量从农村招来的临时工和建筑工人,他们纷纷回到农村,又使农村隐性和显性失业增加。
   .(五)加入WTO后的冲击将增加农民的失业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既使进口3%的粮食,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近千万个,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六)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导致了新的失业
   .农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张,导致农业资源的被挤占,许多农业人口在享受着城市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等农业资源,使他们成为无产者。这些人在失去土地后,有一部分最初扮演着食利者的角色,长期内也将坐吃山空,而成为失业者。而另一部分失去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农民,有可能得不到足够补偿,或者真正转业,而现行体制又无法保障他们在失去土地以后的就业机会,只有被迫加入新的失业大军。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就业的直接影响是:在城镇工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城镇失业者,目前黑龙江省正在加大城乡产业、资源整合力度,将城市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城郊及农村梯度转移和扩散,依靠城市的工业力量,挖掘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厂房等资源的现有潜力,不可避免地将使上述问题表现出来。
   .二、黑龙江省农村失业成因的深层次分析.
   .表面上看,我国农村包括黑龙江省农村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劳动供给的增加,大大超过了劳动需求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而导致岗位空缺和失业的并存,技术进步使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使用数量大大节约等。但是这些表面原因,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要寻找农村失业的根本原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深层次的分析。
   .(一)城乡差距因素
   .在我国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是以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为基础的,一方面用“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村和农民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原始积累,实现了逐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另一方面又将农民排斥在城市之外,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积滞。我国曾经有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呈现一种稳中有降的趋势,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未增加多少。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些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但城乡收入的差距依然较大。2006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45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87.04元;黑龙江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82.3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52.43元(数据分别来源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7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28:1,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低于全国,但2006年仍为2.59:1。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低,另外,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全国排位相对较高,加上近年农业不受灾,农业增产又增收。但从一个较长时期看,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仍有较大的差距,许多农民仍然离开土地,去寻找收入更高的工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导致摩擦性失业严重。
   (二)人口比重因素
   .中国人口众多,乡村农业人口的比重较大。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达57706万人,乡村人口达73742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10%(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黑龙江省2006年总人口达38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045万人,乡村人口为1778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50%(数据来源于2007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虽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比重,但乡村人口的绝对数基本上占全国乡村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从而使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较大。
   .(三)文化素质因素
   .2007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一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全省将利用4年时间,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分级、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农民负担。但是要从整体上提升全省农村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仍将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四)产业结构失衡因素
   .在过去28年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我国的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已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了2006年的42.6%,与此同时,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则分别由17.3%和12.2%上升到了25.2%和32.2%(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但是,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依然较高,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明显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我国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比重又明显偏低,既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这些分析,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较多。
   .(五)加入WTO竞争因素
   .我国的小麦、大米、棉花等属于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其生产成本高、质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入世后会产生部分进口替代,将会使我国主要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作用下降低,减少农民的收入,从而影响农村的就业。与此同时,面临国外优质产品的竞争,我国要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技术和技能上也要有新的提高,因此,第一产业的就业将面临岗位数量减少和素质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同时由于入世后增加的就业岗位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相对有利于城镇就业,这样就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比较利益的差距,将会使农村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三、解决黑龙江省农村失业问题的对策.
   .中国的失业问题,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问题,因此对于农村的失业问题,要广开门路,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增加对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吸纳程度,稳定和发展农业经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对农村失业人口的统计
   .我国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地少人多等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就成为必然,他们可以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失业群体。但按中国的国情判断,中国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长期失业,只是他们剩余劳动时间太多,尤其是在北方农村,每个成年劳动力每年只需劳动几个月就解决了全年的温饱问题,亚洲问题专家江濡由分析,中国农村大规模的潜在失业,对社会暂不构成威胁,但从2005年前后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开始活化为公开的失业大军。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大问题,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把劳动力的失业统计纳入正轨。此外,农村与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劳动力的就业方式、特点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因而,两者在失业率的统计中,其指标设置、调查侧重都有所区别。目前最紧迫的是应把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及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较完整的统计,为下一步解决农村失业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二)把农村劳动力就业列入政府宏观调控指标
   .鉴于农村失业的严重性、复杂性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把劳动力就业列入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指标。综合考虑人口的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率等重要经济指标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确定失业率(由于我国到目前还没有农村失业率的相关统计资料,建立农村失业率的统计体系和控制指标尤为重要)、再就业率的控制指标。一是制定和完善失业和再就业的法规,如《失业法》、《失业保险法》,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招聘、选任、酬劳、工作时间、失业待遇、培训、解雇等行为,规范劳资关系,维护失业者权益,促进失业者再就业;二是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如农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三是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农村失业者再就业,政府应为失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灵活多样的政策措施,尽可能使失业者尽快就业。
   .(三)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要解决农村失业问题,应该不断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增加农村科技投入,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村的就业岗位。据统计,2007年黑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粮食总产3965.3万吨,亿斤,是历史上第二高产年,绿色产品种植面积4680万亩,比上年增长12.8%,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粮牧“主辅换位”进一步扎实推进,在粮食高产的情况下,畜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肉、蛋、奶产量分别为335.3万吨、108.3万吨、511.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9%、0.6%、10.2%,依然保持全国畜牧业大省的水平。2007年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483万人。今后黑龙江省应稳定种养业、壮大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尽快改变全省大量原粮出省局面,尽早结束粮食初级产品时代,增加农村的就业岗位。
   .(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
   .通过实际调查,笔者发现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薄弱,有相当数量的农村无乡镇企业。今后黑龙江省应该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之一,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使农民离土不离乡,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应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由于城镇的生育控制严于农村,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还可以强化计划生育的效果,减缓人口增长的速度。一是发展以劳动密集型技术结构为主的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本,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加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力争使第三产业增加的就业人数占到乡镇企业新增就业人数的50%以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40%;三是乡镇企业应集中布局,鼓励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建立乡镇工业区,引导技术要求高的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节约土地资源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充分发挥区域功能,可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民城”,如食品城、商业城、旅游城等。
   .(五)实施有利于农村失业者再就业的农村社会政策
   .一是补贴政策,由于我国的小麦、大米、棉花等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缺乏国际竞争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为了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和增加务农的收益,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各级政府应该在对农民已经实行的免除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完善对大米、豆类、棉花等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和国家储备制度。二是投资政策,在保持农业投资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注意投资的方向和重点,确保农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粮食深加工、交通运输等。黑龙江省拥有优质的粮食初级产品,但我们却缺乏品牌的粮食深加工产品,我省应该在粮食深加工的生产上加大投资力度。三是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对能扩大就业容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乡镇企业和地区予以优惠扶持,如旅游业、餐饮业等。四是对外贸易政策,促进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输出,2005年上半年,黑龙江省有农村剩余劳动力7.2万人转移到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今后还应该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六)提高农民素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加入WOT的挑战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劳动者,因此,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我国已加入WTO,目前面对的竞争对手是素质较高的外国劳动力,如果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从而大量将其剩余部分转移出去,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就无法体现出来,我国整体的竞争力就会处于劣势。如果不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就会丧失,所留给我们的只有风险。
   .
   .参考文献:
   .[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宋斌文.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龚东华.浅谈农村隐性失业人口的统计方法[J].现代商业,200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