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日期: 2010-8-24 2:30:08 浏览: 2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就业形势 机遇 高校学生
   论文摘要:从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来分析了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针对这一形势提出相关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毕业生就业正逐步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招统分”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过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适逢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必然将给我国带来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冲击波将波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那么,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呢?本文就此作出探讨: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离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
   根据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数字,受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影响,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出现第一个高峰,将有212万本专科及硕士、博士生毕业。比2000年翻一番,比2002年(145万)净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00。据报道,北京地区的高校今年就有11. 2万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2. 3万人,其中,研究生的增幅高达27写,本科达到了2600。而在广东省安排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7. 7万人,其中:省内院校11. 7万人(毕业研究生0.6万人,本科毕业生4. 1万人,专科毕业生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 2万人;省外院校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 5万人。创纪录的毕业人数给就业市场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有数字表明:明年毕业的高校学生,除出国、准备考研、创业等等外,截至七月份,仍然找不到工作的人仍然接近40万。因此,时下所有的招聘会几乎都是人头攒动。像这样的就业高峰,随着高校扩大招生的继续实行,在往后的日子将会出现第二、三……个高峰。
   2.高校专业设里不合理
   同是一个学校的毕业生,为什么有人几个单位你争我抢,而有的却无人问津;其实从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是远远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呢?除了一些主观因亲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这些毕业生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这便涉及到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造成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学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社会需要什么就一哄而上,专业设置不规范,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同类专业设置过剩必然使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过剩,同时由于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许多专业课程往往匆匆上马,师资、设备教材“穷于应付”,“换汤不换药”,教学质量不过硬,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以后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只有70写。另一方面,由于学校预测手段不科学,无法做出准确预测,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结果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3.社会失业人数增多
   随着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轨改制、减员增效的宏观调控,企业处于裁员状态,普遍存在下岗问题,加上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政府机关改革的展开和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大量的政府机关“下岗”工作人员也加人失业队伍,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在竞争就业岗位中,由于下岗人员曾为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为使这部分人的生活有所依托,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人员再就业。以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农业劳动大军中分流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人城镇,占人口71%的农民中有1. 2亿人要到城镇寻找更高收人的工作,这些都无形中也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4.用人单位缺乏公正、公开、科学的择人机制
   无可否认,社会上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部分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往往过多地照顾各方面的关系,如上级领导、亲朋好友、用人单位子弟等等,使得有的毕业生即使学习成绩平平,在校表现一般,也能很快落实到一个较好的单位,有的优秀毕业生即因为没有关系无法落实工作。其次,用人计划、岗位、用人情况的透明度低,缺乏监督机制,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另外,选择毕业生缺乏科学的评判手段。凭想当然接受毕业生,有些单位盲目向往“名牌”学生,追求名牌效应,不顾自身具体情况,抢购重点院校毕业生,而一般院校毕业生则受到冷落;有的过分强调某些方面的特长,而忽视了对毕业生全面素质的考察;还有些单位条件要求苛刻、不切实际,使很多毕业生望而生畏,人为地制造了一些不利因素。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因素
   1.商校毕业就业的政策环境比较宽松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出台了新的就业政策,改革力度非常大。相对而言,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有一个比以往更为宽松、有利的就业环境。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9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上述四部委又经国务院同意,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是罕见的、空前的。一年内的两个文件,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对各级政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贵都有明确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影响毕业生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提出了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取消用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等限制,切实落实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跨省、跨地(市)就业的政策规定,取消对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延长毕业生找工作就业的时间为2年,不少省延长到3年,允许待业毕业生在此期间,自由选择将档案、户口保留在学校或生源所在地。同时,新政策也对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提出了加强管理的要求。这样给毕业生就业清除了许多障碍和减轻了思想负担。
   2.加入WI’O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
   中国加入WTO后,将按国际规则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而国门开大、门槛降低以后,国外企业和国际资本会涌人,国内企业和民间资本会崛起,而不管涌人还是崛起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无疑会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更多的机遇,正如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认为:“各行各业都在谈论着加人从几习的影响,其实,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加人WI’O后,中国将面对全方位的人才危机。”国内企业为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甚至与外来的大公司一决高下,必须采取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中最根本的方式也是要引进人才,因此,大学生自然将成为国内企业抢夺的目标,而同时对跨国公司来说,高校毕业生也成为他们的抢夺目标.究竟人世后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多大的机遇?我们也可以通过中国整体就业机会增长来体现.据美国著名的信用评估机构杜夫•普公司预测:中国加人Vrl习的GDP增长可提高2^-3个百分点,我国经济的一般规律是: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增加了3个百分点,将意味着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所以,加人WI’O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景应该有乐观的一面,对高校毕业生将来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综合上述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机会和压力并存。要为高校毕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要加强对商校的指导,帮助商校设t合理的专业结构
   高等学校专业结构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专门人才的培养品种;关系到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和科研方向;它对专门人才的合理使用,对学生的就业,对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决定的重大影响。为了招生竞争,高校往往热衷于增设热门专业或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高校对“热门”专业把握不准,往往以学生报名人数的多少为依据,并不真正是从毕业生需求量来判定,这样学生和高校都可能犯了盲目选择“热门”专业的错误。因此,政府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按照我国各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客观和微观相应的人才规划预测方法,规划、侧算出主要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人才需要量,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帮助学校建立合理的专业结构,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离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直以来,就业指导是放在学生毕业才进行的工作,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长远的规划,高校的普通做法是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开设一两个讲座,从学生的思想到学生的成绩,从就业的现状到职业的选择,从就业的心理到就业的技巧,无所不包,认为这样的讲座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样,就业指导也就成为了一件不甚重要的事情。至少从指导意识来说,传统的就业指导思想己明显不适应今天开放的、竞争的、“双向选择”的机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个一践而就的过程,也不是一个阶段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常规性的工作。因此,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以本科生为例,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教育的方法上,应改变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为主。例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正常的讲座、报告及技能培训外,还应举办大量的活动,如篮球赛、演讲赛、歌咏比赛、辩论赛、文娱汇演、时装表演等等,通过活动的组织,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形象气质、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为学生的就业面试打好基础。此外,还要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社会综合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毕业生要正视面临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化,高等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毕业分配制度“统包统分”正被打破,供给紧缺的时代己经一去不复返。高校毕业生就业己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因此,高校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需求中有客观的定位,如果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并且对对方的要求越简单,你的求职将越容易实现;反之,条件越多,越高,实现起来就越难。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必须是十全十美,符合自己理想。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从事一种职业是可能的,但终身在一个岗位上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应当考虑先解决“吃饭问题——就业。有些毕业生认为,既然政策允许两年内就业,就慢慢找,一定要找一个完全满意的工作岗位。盲目乐观和期望过高,导致择业“高不成,低不就.所以,高校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主动投身到毕业就业市场,以进取的姿态,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相信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