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诉求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诉求

日期: 2010-8-17 12:20:42 浏览: 1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内容摘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反映了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生产建设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概括,而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理想教育模式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理论基础 现实诉求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教育中的知行理论学说
   回顾中国教育发展历史,可以从众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历中,获得工学结合教育的启示。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论语•里仁》里提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早在1913年就提出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教育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其职业教育事业中,黄炎培为职业教育明确的教育方针就是“社会化”,指出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比其它类型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更严格的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以其创建的“生活教育论”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真正的教育应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营造,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施这一教育必须做到“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教,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知,我国早期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工学结合思想的启蒙、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西方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哲学
   回顾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国外的教育理论由来已久。18世纪初的欧洲,由于受到莫尔、佩帝、贝靳斯、洛克和卢梭等劳动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劳动教育为原始形式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和嵌套的教育模式,使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初见端倪,开始从实用哲学的范畴和视角关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原则。在美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这与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关系,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约翰•杜威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类通过经验进行学习,因此,约翰•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的主体教育内容由“教育”转为“学科”,教学方法由“权威”转向“民主”和“实践”。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工学结合、合作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出,实践是人们认识产生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人们通过实践,变革客观事物,获得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实践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再通过实践来修正、发展已有的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同样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所以应遵循一般认识规律,但是同样应当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过程又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传承人类文明史中间接经验为主的认识过程。为此,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保证。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一切认识来源于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外界,从而使智力获得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学说,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创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中更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求的高度。”毛泽东针对青年学生轻视劳动,忽视政治的倾向,提出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邓小平将其作为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学说,科学地揭示了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双向关系,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和有效形式,为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概括,而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同时也说明,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和教育理论基础之上,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精神。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实诉求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与延伸,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教育空间和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
   第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使学生在就学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生产岗位和实际工作领域,从事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工作。学习与工作的互相交替和互相融合,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生提前踏入社会,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大大增强了学生接受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从而增强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这种“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就业-择业-创业”和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自下而上的内在需要,也是他们的现实选择和人生发展的轨迹,更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走生产劳动、专业实践、社会服务成才之路的根本动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据调查数据显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美国开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达1100多所,参与全美工学合作教育的单位多达50000多家,其中《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0家中有近80%参与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项目。其中97%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80%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说他们就业的单位就是他们实习过的单位; 63%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说他们就业机会比其他毕业生多,而且选择的职业与工学结合教育项目相关;40%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承认今后不管工作如何变动,其职业总是与在校期间工作经历密切相关。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起来,为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办学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个人发展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助于高职教育内容改革,迅速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更能符合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人才需求,逐步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便于普及推广和运行科学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因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为高等职业院校赢得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
   第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企业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同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企业力量和资源,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场地,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向学校推荐技术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师资、设备、基地、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辟道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将为高等职业教育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和直接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企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展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现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格局,利用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有在适应企业发展对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与培训需求中,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教育市场和办学活力。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需求
   第一,工学结合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十多个制造行业的80余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迅速,具有成本和市场优势。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从成本性质的中国制造向技术性质的中国制造转变。因此,我国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体制基础,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大规模、多种类地培养我国制造业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通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放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真正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企业生产生存与发展相关度越高,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教育支持度就越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同企业的科技协作,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企业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工学研合作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生机与活力。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特色,培养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永刚.高职院校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价值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1(9)
   3.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