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日期: 2010-9-1 10:51:03 浏览: 2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决定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成败。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以科学开展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高职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思路,从而促进高职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
   要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其中,教学的深化改革首当其冲,因为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前提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指教学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等)的各方面因素相互协调,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教育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二、高职院校教学的现状
   1.沿袭了“以教定需”的学科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考核学生仍然采用以知识继承为标准、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为依据的知识质量观,忽视了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2.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组织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简单的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一堆知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学生学习囫囵吞枣。还有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学校教的知识现场用不上,学生不受企业欢迎。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只注重了专业技术的培养,对公共文化课程的设置重视不够,许多学生对公共文化课程兴趣不高,逃课情况严重。
   3.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然存在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许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没有向以能力为核心转换。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仍停留在仅仅满足于“只管讲好课,不管学生学不学”的阶段,没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的学习被动、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直至陷入高职教学的“怪圈”——学生逃课,教师点名,考勤情况成为考核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4.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不到位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大体上有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验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远远不足;实践教材较为滞后,实践内容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部分高职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的经历等现象。在直接面对学生的许多科目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条件难以满足要求,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就业过程的锻炼和从业环境的实践,也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1.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由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因此其教育质量观不应该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质量体系。在此体系中,各项标准相互交织,相互协调。同时,高职教育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的,故其教育质量观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2.实施课程体系的调整
   改革课程体系就是要破除除以学科教育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育体系为主、公共文化课程的设置合理、随着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1)突出实践的能力培养,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及时适应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编写适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
   (2)注意保持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均衡,加大人文课程的分量,拓宽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范围。重新调整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课时的比例、学习年限、总学时数。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才规格的要求设置课程,着力塑造学生的良好素质,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
   (3)高职院校对待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整体设计,兼顾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3.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
   随着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行业的需求设定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锻炼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等;还可以把企业请进来,让企业中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内容的确定。
   (2)在注重岗位能力实践的前提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在实践中悟出来的,因此要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理论课的教授时数与各种模拟训练间的比例,增加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练环境中,获得真正的感悟。
   (3)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学习的积极性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因此,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使教学双方都满意。
   (4)探讨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更适合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而实践能力是综合性能力,对其考核要注重采取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才能防止实践考核走过场的现象。
   (5)建设精品课程。对于一些学生喜欢的、较长时间内使用的主干课程,可以通过对精品课的建设,提高学校总体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4 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与教学
   实践课程是高职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为此,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水平。
   (1)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提倡建设“双师型” ”(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可是在这些双师型队伍中,仍然有许多教师只是通过书面考试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并未在企业有较长时间的实践经历,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都不强,又如何指导好学生呢?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在教师引进时优先考虑那些既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同时也可以把素质好又乐于献身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优先送到实训基地或企业实践锻炼,使其在学识和实践方面有所提高。
   (2)开发综合性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时间,使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与现场紧密相连。
   (3)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配套实用的指导教材。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应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当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并且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
   (4)加快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在实践基地建设上要积极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最好能够结合行业或企业的实例,实施案例教学。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研发的场所,委派部分教师、学生参与其生产、科研的过程,教师可以使用企业的研发项目申请课题,使产学研紧密结合,校企共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
   (5)在教学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就业过程锻炼和从业环境的实践,使得学生在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后,能够自信的走向社会,适应就业的需求。
   四、结束语
   高职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为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高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只有对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其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才能为社会输送符合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许丽婷,女(1974.4—)籍贯:江苏徐州;工作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职务:专任教师;
   职称:讲师、工程师;专业学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网络与分布式系统。
   参考文献:
   [1] 冯伦久.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4
   [2] 黄秋明 肖珍教.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3] 曾琦斐.对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4] 李光寒。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产学研模式"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9.11
   [5] 徐元俊.对高职教育质量观的认识[J].机械职业教育.2006.9
   [6] 陶学忠.对高职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辨.[J].教育与职业.2009.9
   [7] 简彩云.论学生满意视野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观[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8] 刘孟良.从高职课程改革现状谈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