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职业院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职业院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探讨

日期: 2010-8-25 10:02:44 浏览: 2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隐性职业道德教育 探讨
   论文摘要: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及其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职业院校开展隐性职业道德教育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从必要性、内涵界定、理论基础以及主要途径等维度对职业院校开展隐性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人,以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人才及其培养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对新时期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要求。长期 以来,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依托固定的场所,通过严密的组织系统,采取传统的说教方式和以正面灌输为主的显性课程,试图在专门的德育课上,教师利用某种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教育学生应该成为一名具备某种职业道德的人才。这种教育方式简单易行但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极差,已经严重不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亟待进行改革。
   一、职业院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提出
   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声望和职业作风等范畴。然而,职业院校目前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班会及就业指导等所谓正规途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知识或许能起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它不利于培养学生 的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意志及职业道德行动。这是其一。其二,和普通教育学校相比,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更为丰富,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不论是实习实训还是其他的职业体验活动,都不适合开展正规的职业道德教育,而对道德实践能力较强的职校生而言,这些活动恰好可以成为适合开展隐性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其三,职校生具有其特殊性,一般而言,其学业成绩较为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强,道德要求的自控能力较差,对强调道德说教的传统教育方式抵触情绪较大。正是基于如上考虑,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在职业院校加强隐性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成为传统意义上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隐性职业道德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所谓正规的、显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而言的。它是指教育者采取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在职业院校及其所属的班级中,通过正规课程计划之外的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各种规章制度及人际关系等途径而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声望及作风等产生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其内涵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来理解:首先,隐性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它和正规的、有明确职业道德内容的德育课程相对。其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不仅限于知识方面,而主要是道德知识以外的内容、如职业观、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信仰等。再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识与有意识的辩证统一。最后 ,隐性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可以是系统的、整体的,也可以是个别的、零碎的。
   二、职业院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提倡在职业院校加强隐性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对现实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反思的结果,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既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又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基础主要如下:
   1.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两个层面 :意识层与潜 意识层。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为人类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不同于传统心理学所谓的“心理”只是这一结构的表层,即意识层,而在心理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广袤、复杂、隐密和富于活力的潜意识层面,如果说人的心理像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见的一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这一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无意识层(unconscious),它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二是前意识 preconscious)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借助于这一立体结构,弗洛伊德指出,旧心理学为人们所描绘的以理性意识为中心的精神生活图画是自欺欺人的,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 的,至于意识 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缠绕,这一理论,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看不见的手”,使学生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愿望,通过调动,通过塑造,转化为他们的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隐性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班杜拉的社会 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点,是指有机体和环境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既影响环境,又同时受环境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他的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作为决定因素而相互发生作用”的结果;人类有机体既影响环境,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个人是用一种有组织有选择的方式,而不是用机械的方式对来自环境的信息做出反应。嘲社会学习不只是强调内在的(个人)因素或外在的因素,还强调个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学习人们能够学会复杂的行为,对外界事物做出情感反应,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并对示范的作用和类型做出分析。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周围人的榜样、社会环境,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影响。这也为隐性德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3.“同时学习”与“附学习”理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与《经验与教育》中曾经指出学校建筑、上课时间表及校规等构成了学校的组织形态,而以此组织的 目的与需要而设计 的学习活动就是课程。学生从正规学习的经验或知识 中所学到的,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与正规学习同时产生的经验即所谓的“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它是有关情意方面的学习,比正规学习更为重要。他说:“也许当今教学上最大的失败是:仅仅在特定的时间教给学生特定的东西。”显然,杜威所强调的“同时学 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所获得 的理想 、兴趣与意志等 。口 49)后来克伯屈继承了杜威“同时学习”的思想,提出了“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他认为“附学习”的产生是因为“在任何重要的经验中,人类有机体都以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来活动。思想和情感、内分泌,心脏和神经,所有这一切都一起活动,这样每一个经验都是许多相互作用的部分和方面之复合体”。也就是说,“附学习”指伴随着正式学习所获得的态度、情感、兴趣和信念等。综合分析两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同时学习”与“附学习”是学校学习经验的一部分 ,它和正式学习共同构成了学生完整的学习内容;“同时学习”与“附学习”比正式学习更为重要;“同时学习”与“附学习”有助于学生任何的形成和道德的完善。
   三、职业院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就职业院校而言,其隐性职业道德教育则可以采用如下主要途径:
   其一,把正规与非正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
   “教书育人”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教书”离不开正规课程,但是正规课程中隐含着大量的隐性职业道德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因此在正规课程的建设中应注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于隐性职业道德教育信息主要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由社会或课程设计者有意渗透到正规课程之中的,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渗透职业道德对企业、行业 、对他人、对 自己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避免由于职业道德问题出现的“有业者失业”的状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避免运用单一的道德说教方法,而是在真实的情境现场,用角色扮演法、行为演示法、道德两难法等多用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娴熟技能也是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打动学生。
   其二 ,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体来说,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上,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人类创造了建筑,建筑亦创造了人类。”如职业学校可以在广场上树立手脑并用的雕塑、黄炎培老前辈的雕像等,通过这些去影响学生的心理,改变其气质、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制度层面上,制度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体现着学校师生的文明认知程度,也体现着一个学校领导者的风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领导者的风格必然会对校风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民主,反映师生共同的意志,在规章制度上,要说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自觉严格地按章办事和遵章办事。在违章处理上,要按照制度办事,绝不掺杂个人情感因素等,这些都会迁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在精神层面上,职业学校要打造一个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文化活动应以趣味性、技能型及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活动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如举办系列技能大比拼、技能竞赛及学习兴趣小组等,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及情感结构的完善。同时也为教职学工提供良好的娱乐场所,并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活动,做到群众性与专业性结合、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分散性与集中性结合,让教职学工处处感到学校这个大集体的温暖。
   其三,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开放办学思路的确立,尤其是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推广,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一个部分。因此,在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使社会这个大课堂充分发挥其 自身的优势。职业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结合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的职教规律,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对培养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把实习实训作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实践基地,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悟努力工作带来的乐趣,从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抓住实习、实训的大好时机,鼓励学生“寻找机会,别错过机会,让才能充分展示出来”、“以真实的身份为企业着想、为顾客服务”。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席彩云.隐性德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3.
   [3]靳玉乐.潜在课程论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