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相互衔接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相互衔接

日期: 2010-8-27 22:40:19 浏览: 2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文章分析了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异同点,阐述了职业院校教育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种类和形式,并结合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企业员工培训的实践,论证了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员工培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了职业教育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员工培训
   当今社会,合作和竞争日益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发展进程中构建了校企合作“战略联盟”。铁路行业从1994年开始试行就业准入制度,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完善铁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有效途径。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发展的实践中,利用自身具有的职业院校和行业背景院校兼顾的特点,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为基点,通过参与企业员工培训方式,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形成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体系。
   1 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异同
   1.1 职业院校教育(下称职业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共同点
   1.1.1 双方都关注员工或未来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提升
   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往往会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要求,设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以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适应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和素质的要求;企业在培训员工时往往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员工培训方案,注意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推动他们献身工作和企业的精神。
   职业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高员工或未来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提高员工或未来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服务于工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职业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是员工或未来员工尽快成长,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目的。
   1.1.2 在内容上都注重实用性
   职业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必须务实、管用。从范围上讲,不仅要工作岗位上实用,在生活上也要实用;从时间上讲,不仅在现有岗位上实用,在对未来本岗位技术革新和企业事业的发展也要实用;从内容上讲,既要有理论的提高,又要注重直接有效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2 职业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不同点
   第一,职业教育往往指的是学历教育,周期一般较长,其重点在于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往往是非学历教育,周期较短,重点在于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第二,职业教育中教学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而学会的,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企业员工培训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强调发挥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学员是培训的中心,培训过程强调学员学会如何学习和理解知识技能。
   第三,职业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虽然都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但双方实用性内容的针对性不同。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强调的是专业领域内诸工种的共性技能和某一两个工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企业员工培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更强调某一工种某一方面内容的强化和提高。
   第四,职业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虽然都强调提高学生或学员的技能,但双方关注的技能方向不同。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为目的,着重强调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主要以提高员工工作分析能力为重点,着重强调学员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培训学员的理解判断能力、调节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2 职业教育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种类和形式
   2.1 企业新员工的培训
   新员工的培训与发展,是企业录用员工从局外人转变成企业人的过程,是员工从一个团体融入另一个团体,从一种组织文化进入另一种组织文化的过程。学员一般从这时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这时期学员们普遍会担心自己能否适应新工作,能否得到上司的赏识,能否和同事相处融洽,能否在企业有发展前景等问题。
   企业新员工培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入行前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学员,一般培训的时间较长,培训重点是内容的实用性,要求学员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树立学员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另一类是企业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这些学生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准员工,这类未来企业的员工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所以培训的目标主要是针对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强化训练,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综合素质和较强职业综合运用能力的企业技能人员,培训时间为几个月。
   2.2 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校内培训
   参加此类培训的学员多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高技能岗位工作人员。这类人员的培训目标明确,即通过培训要达到预定的效果,培训内容多为新文件、新规章、新规定及岗位工作管理的规范程序和应急事件的处理。
   2.3 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校内培训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衡量企事业单位员工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人员晋升技术职务时都要参加计算机模块考试,一般晋升中级职称需要3个模块,晋升高级职称则需要5个模块。有些职业院校是企业指定的技术人员计算机模块考试地点,每年都要举办若干期计算机模块考前培训班。
   2.4 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现场培训
   近几年许多职业院校由行业移交当地人民政府管理,虽然脱离了行业管理,但多年形成的“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培训方针始终未变,他们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形势,不断加大为企业服务的力度,深入企业现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培训工作,保证企业生产培训两不误,赢得了相关企业的广泛赞誉。
   3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相互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3.1 校企合作,为轨道交通企业培训员工
   伴随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轨道交通事业日新月异,出现了铁路客运快速化、货运重载化、装备现代化、管理信息化、以及大规模的铁路新干线建设、城市地铁建设等局面,对轨道交通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轨道交通业迫切需要提高现有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对未来新进的职工也有更高的要求。轨道交通运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内部每年都在大规模进行职工培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以西安铁路局和西安地铁公司为例,西安铁路局有宝鸡、安康两个铁路培训基地,宝鸡铁路培训基地为原来的宝鸡铁路运输技工学校,安康基地由原来的安康铁路运输技工学校、安康铁路分局职工教育分处、安康铁路分局普通教育委员会合并而成,两个铁路基地均不具备办教育的主体地位,不能解决学员的学历文凭,影响学员积极性;基地师资第一学历绝大多数为中专和大专,教员大多数年龄偏大,知识陈旧,对新技术、新设备不够了解,不能对职工进行系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培训质量难以保证。此外,近年来西安铁路局每年都要承担800—900名复退军人安置政治任务,职工和复退军人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任务日趋繁重。
   西安地铁的修建对提高西安城市建设的品位、树立新西安形象、缓解西安城市交通压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修建西安地铁对西安来说是一项新事业,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铁公司因经济地理优势,很少有高技能人才投奔西安地铁公司,西安铁路局为防止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进入西安地铁公司,出台了文件,防止了人才流失,造成西安地铁公司人才缺乏的局面。
   2008年西铁职院与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西安地铁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西铁职院成为上述三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坚持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双主动”方针,承担了为轨道交通业培训员工的任务,近年来,每年培训人次都在2500人次以上,为轨道交通企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2007年开始,学院根据与西安铁路局签订的协议,承担了西安铁路局每年复退军人岗前培训任务;从2008年起,学院根据与西安地铁公司签订的协议,承担了西安地铁公司新员工的培训任务,理论培训年限均为一年,校企合作为企业培训员工已经成为学校与企业互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学院已经成为西安周边轨道交通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3.2 校企合作,完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3.2.1 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大纲计划的制定
   聘请铁路局、铁路工程局、地方铁路公司、城市地铁经营公司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院专业、学科建设,目前西铁职院所有系部都聘有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每年各系部都要召开专业建设联席会议,校企双方相互沟通,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和方案,加强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结合。
   3.2.2 共同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结合实际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2005年由企业移交西安市管理后,学院直接从企业选拔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遇到政策方面的障碍,为了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在西安市政府部门的批准下,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从2008起从轨道企业招聘“双师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此举对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企业新岗位的不断涌现和岗位技术的发展,学院下发了《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文件,明确提出所有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积极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从2007年起,西铁职院每年都要派出数十名教师参加暑期教师理论实践学习,他们中有的在北京、天津、苏州、厦门等城市提高职业教育与管理理论水平,有的在西安铁路局、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北京地铁、西安地铁从事实践或考察学习,了解轨道企业所需,学习实践操作技能,在企业中去发现和解决技术难题。
   3.2.3 共同编写铁路专业教材
   随着我国轨道事业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学院以往使用的教材经常落伍。为了编写符合现场实际需要的专业教材,体现专业教材适度超前和实用的特点,西铁职院规定了专业教材编写的三点基本要求:一是教材编写委员会要吸纳铁路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参加,或请他们担任审稿人,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编入教材;二是吸纳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编写,把现场实际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编入教材;三是专业教材主编要深入现场,了解实际工作需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3.2.4 与轨道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行教育资源共享
   实习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有基本技能实训室、模拟训练实训室和实训演练室;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在企业基层,只有在企业基层通过现场生产实习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独立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就必须与企业建立教育伙伴关系。为了加强这方面工作,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校企合作实施办法》、《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从企业聘请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学院和轨道交通的合作,实现双方共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西铁职院已经建立了6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学院教师经常应企业邀请现场讲学,承担企业员工培训任务,企业也接受学生到基层去实习,并指派责任心强、业务精的师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通过这些年校企合作的实践,职业院校可通过下列有效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1)采用企业工人技术能手、骨干为师的方式,通过师徒关系,建立“一帮一”学习模式;(2)通过企业优秀技术专家、操作能手,利用应用设备现场对学生进行示范授教;(3)通过现场典型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效果图进行学习;(4)针对生产、安全和管理中某一问题,组织学生现场集中讨论学习;(5)聘请优秀培训师、技术专家、技术操作能手对学生进行现场理论学习。
   4 职业教育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很多企业日益重视员工培训工作,把员工培训作为安全生产或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在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4.1 培训内容要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要通过培训使员工真正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作出贡献,防止将员工培训看成员工离开工作的短期休息。教学内容只有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让员工所学的知识技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才能够真正实现为企业培训员工的目的。
   4.2 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培训内容要建立在科学的分析需求上,要有针对性。只有对企业的培训具体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才能防止培训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3 培训过程要加强日常管理
   培训过程中要与培训单位密切合作,共同管理日常工作。许多培训由于缺乏企业监督手段,校企沟通渠道不畅,造成培训效果事倍功半。校企双方要重视员工培训的前期准备、策划和选择过程,而当进入实施阶段时,校企双方要加强培训工作的监督和沟通。
   4.4 注意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培训,还是安全管理知识、新技术知识培训,都要注意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以其整体的人格表现出来的。业务知识与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能否充分施展出来,往往与个人的思想品质、创造精神、劳动态度、职业道德以及其它心理素质有关,这些非业务方面的素质,影响着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因而,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员工或在校培养学生技能时,要注意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统一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惠等.基于行业共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索.高教探索,2009.5.
   [2] 田和平,滕勇.以校企合作推进铁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3] 魏银霞,杜小峥.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及启示.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
   [4] 徐建平.推动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5] 杨彬,范拓源.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建立教育伙伴关系的政策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7.29.
   [6] 郝建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就业需求研究.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7] 邢晖,侯兴蜀.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互动的障碍及成因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
   [8] 胡旭晖,万启常.在高等职业教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探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