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

日期: 2010-8-27 13:32:19 浏览: 2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文章对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原则,内涵建设,院校师资培训、科学评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设置 内涵建设 评估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发展迅速。“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改进。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因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二、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1.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仍然沿用或借鉴普通本科的专业课程内容,依然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现象,没有及时补充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联系的新知识、新经验。其次,相关学科内容有机融合程序不充分,课程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加上“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及实训条件的不足,有些学校选修课开设不足。另外,教育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衔接不上,严重影地响了学生对相关证书的获取,使学生与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相去甚远,最终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2.校企合作华而不实
   学校与企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合作下的教学规划匮乏。在教育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企业参与的现象并不多见;二是校企实训合作不充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有些流于形式,缺乏实训计划的指导。所谓实训,有时就是学生走马观花参观企业车间及生产流程;三是企业为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服务于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双赢的模式由于政府缺乏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加上观念的影响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影响,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形同虚设。
   3.院校之间缺少课程设置基本的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采用各自为阵的做法,走的是自我发展的路,课程设置的重复增多,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学校对校际间协调的意识淡薄,竞争多于合作;二是协调机制不健全,我国高职院校管理虽然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级管理体制,但同一经济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级别不同隶属的高职院校,由于生存竞争,导致有现的交往中仍是相互设防,很难组织统一的高职课程协调机构。
   4.我国高职院校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的高职课程设置评估体系效仿本科院校,评估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缺少企业的参与,导致评估主体的单一及过程单一,缺少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一整套较为合理成熟的指标群。
   三、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对策
   1.突出高职教育本质及课程设置的原则
   高职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将政府统一规定的国家课程与学校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校本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二是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提高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三是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要使高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构建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高职课程设置灵活性。
   2.强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职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促进参与合作的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的途经是多样的,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业要积极参与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规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和设施。从而带动专业现代化建设,使专业开发,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融为一体,形成良性互动发展趋势。
   3.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内涵建设的探索
   高职课程设置内涵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和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在课程内容上,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注重课程的纵横衔接,改变“繁、难、偏、旧”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加强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的联系,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的关系,使国家课程和技术课程开发有机结合;二是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模块化”的高职课程体系,如建立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实践模块、选修模块、考证模块等。寻找各模块之间时间空间的最优组合,最终形成完整的高职课程的设置体系;三是合理分配课时和学时,注重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训,为就业做充分准备。在课程学期分配上,体现从基础到核心,从面向知识到面向工作的和谐过渡。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积级探索,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内涵发展之路。
   4.科学调整高职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极不合理,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上来的,现有的教师队伍理论水平不足,实践水平欠缺。新充实到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更是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既要对现有的师资进行培训,对未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要创造条件,为其达标。对学历已达标的教师要鼓励其进一步深造,保证知识的更新,及时适应课程设置的变化。其次还要对新充实进来的年轻教师加强教学实际经验的训练,同时还要鼓励有丰富科研经验的高职称教师在自我提高的同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大对刚踏入高职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并建立一套适合高职教师的职称平定体系。并且要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高职院校任兼职教师,让他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课程设置评估体系,应当遵循如下原则:客观性、动态性、科学性。
   建立健全由教育主管部门评估专家为主,并吸收企业知名人士参与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评估组织,高职课程设置评估过程相对来说规模耗资都不太大,在迎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综合评估的同时各高职院校要主动建立一套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一至两年一次的自我评估机制,这样有利于及时观测高职院校课程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及给予解决,从而促进高职课程评估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日臻成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2005.
   [2]卢晓春,姜远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
   [3]潘懋元.新编制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