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新途径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新途径

日期: 2010-10-12 8:35:25 浏览: 3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谢佳奇 李文静 赵伟

论文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农村  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高素质人才,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对河j农业大学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探讨,谈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管理素质、提高农民劳动技能素质等教育,拓展出的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迅猛,但和城市发展速度相比仍然比较缓慢。这里原因很多,而农村人才素质低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学海网
农村人才素质偏低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如何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让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人才,推进农村经济与我国社会发展和谐并进,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课题。笔者认为,河北农业大学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农、提高农村人才素质的创新教育模式,是面向农民开展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是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所作的有益探索。
    “该项工程”学期两年,是专门为农村提供信息技术应用、种植技术、实用技术与推广、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经营管理、养殖技术、法律法规等模块化的课程组合。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员多样化需求实施的专为农村培养高素质,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能为农民致富和为农村发展起带头作用的新型农民。且该工程建立的面向农村开放式教育模式,在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创新教学模式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
    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经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批准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目的是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通过选拔农村优秀青年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使他们尽快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科技致富和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为实现这一目的,河北农业大学突破了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了招生渠道、改革了教学方法,创新了教学模式。
    (一)生源来自农村,毕业后回到农村、人才留得住用得上
    该工程面向农村招生,招收对象是有志于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退伍回村的复员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乡镇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和在任农村“两委”班子成员等优先录取。学校单独组织考试、招生,录取的学生不转户口,戎校全日制脱产学习两年,学习期满所有的课程考试合格后,由学校颁发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返回到生源地至少为家乡服务5年,这样从学生的来源和毕业去向两个方面确保了人才的定向。
    (二)学生定位农村、学科联系农村、教学面向农村
    该工程培养目的明确,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首先把生源定位在学生来自农村、毕业后回到农村并服务于农村。其次是课程设置以农村农业和服务农村农业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主。第三是学生进校后可自选各农业学科,并对所选学科有利于回乡发展的予以优先调整。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熟悉农村领导科学、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知识、有农业科学技术、懂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即服务农村、定位农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村级管理者、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的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带头人。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该工程从招生到培养都体现了为农村基层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农村考生欢迎。

    (三)学科设置课程安排适宜农村,鄙弃旧“应试”,推进新模式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了原有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按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通用性原则,根据生源地农业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需求,组织教学班,设置相应课程,实行以实践为主的学分制。二是在学科设置上,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置7个专业:即城镇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农产品贮运与加工、园艺、市场营销和法律专业。三是学校单独组织教学班,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强化实用技术、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加大农业经营、贸易、市场、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四是为满足生源希望学习不同专业知识的要求,学校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不同学科的知识并专门开设了大量选修课。该“工程”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制度,把室内讲课与实际操作相柔和,把课堂考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校不宣扬学生在课堂上考了多少分,大力宣传学生在校学到了几门知识、掌握了几种技能,比在校或假期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为农村办了几件实事。其目的是使学生回到生源地后能够学有所用,成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有用人才,成为农村科技经营的规模大户,成为指导农民和服务农业科技的二传手,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和引领农村产业化生产的“示范源”。
学海网
    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离不开教育。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从哪里人手解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呢?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该工程”招生主要是面向村干部或后备干部、生产突击手等,通过两年的大学学习,使他们带着系统的科技知识毕业后返回到农村,把在大学所学知识传播给广大村民,让更多人有学知识的机会,从而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该工程培养的人才起到了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效用。
    (二)有助于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
    村干部是基层的领导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建设者,也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我国农村基层干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村干部依法治村观念淡漠,办事不讲政策、违背原则,随意性较大,带领群众致富缺少创新能力,都是制约农村发展因素。该工程通过招收部分在职或后备村干部进大学系统学习,提高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增强执政和为民服务的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了有益探索。
    (三)有助于提高了农民劳动技能素质
    “该工程”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与实践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实际应用,可以说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毕业回乡后能通过所学知识到实惠和社会认可。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专门为学生增加实习、实践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以及动手能力,安排学生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参观学习。为了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学校专门安排专业知识渊博、实践技能强、与农村实际接触多的教授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学理论、手把手的教学生搞试验和具体技能操作等。该工程招收的学员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有复员军人、有村干部、也有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这些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了解农村,但苦于不懂科技知识不能尽快致富,因此他们进校后求知欲很强,有较强的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大都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希望多学习些农村实用知识。
    三、拓展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着“培养大学生难,留住大学生更难”的困境,农村孩子苦读寒窗考上大学后大都不愿再返回农村,出了人才留不住,留住了用不上或又想走。特别是既懂农业技术又有把技术转化为生产成果、致富创收有点子的真正有用的人才,在农村更是寥寥无几。“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的人才定位是,“留得住、用得上”的真正有益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现在多数全日制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把自己的学习、就业和升学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校学习期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考证、应试的影响,所以他们毕业后多半不想回农村去干农业,想去农村为农民和农业服务的就更少了。而“该工程”培养大学生定位、生源的选拔、学科的设置和办学的目的,缩小了这些顾虑,因为生源多数是抱着学知识心态来的,即便有些学生毕业后想到城市找一份理想工作,但找不到也不要紧反正在家里有事业等着自己干,而且他们所学知识大都与自己原在农村所干事业有关。因此,他们进大学生学习的目的较为单纯,多学有用知识,掌握在农村发家致富本领的欲望和城市就业难现状,加重了他们返乡大干一番事业的心态。这些都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探索出的为农村培养高等实用人才,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解决培养出人才留不住用不上的难题,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