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探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探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日期: 2005-7-17 12:55:16 浏览: 20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四川省大英中学 冯明华

科技的不断进步,使计算机可以进入到学校的课堂,如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 Internet (国际互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找出特别适合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理想认知学习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四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媒体”分别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四要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结构称为“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辅助工具。

我认为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性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的建构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认知工具。

再来看看传统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1 、 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期望通过学生学习后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2 、 分析学习特征(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预备知识,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

3 、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和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

4 、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起点。

5 、 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6 、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7 、 进行教学评价(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较为完整、严密地体现了教与学的整个过程。这对于一些传统的科目,如“数学”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数学中的各种公式定理不可能还需我们去发现、研究、证明。但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一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求学生能通过某种更有效的方式学会学习知识。

而对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它的知识结构特征在最初接触信息技术知识时进行的是这一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选择某一个适合自已发展的知识分枝,向更高级的发展,这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最后知识学习到达一定高度后向相关知识横向发展以使自已达到一个稳定、完善的知识结构。所以,结合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应是放在学会某方面的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的能力培养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 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2、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3、 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反馈信息来形成客观事物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的是防止出现“放羊式教育”的现象,所以,以教师为主导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课程整合中,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才能得到较大的体现和发展,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自已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要求能对任何一种可能出现的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作出正确的指导。

因此,在中学阶段要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要求,使中学生完成从适应传统教育模式到适应现代教育模式的过渡。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身特点和现阶段信息技术课在中学阶段的作用和地位,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的尝试。我们以“杭州市信息技术教材”为例,来探讨一下在现阶段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中学阶段

1 、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 、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 、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 、 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 、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所有的内容均是常识性的基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简略学习本部分内容,并且可以通过给一定时间进行自学,因为在书本上讲得很清楚的东西如果再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的知识学习即横向扩展知识面,这是将学生引入一个奇妙的计算机殿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过程。

对于其余“ Windows 系统、应用软件及计算机网络”,这部分内容应引导学生进行以操作为主的学习。对于每一个应用软件教师只需给出一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即要求学生能通过不定的手段完成。在学生自主完成后再由教师组织交流评价活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准确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 Internet 部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怎样利用 Internet 进行信息的收集和网上学习,充分利用 Internet 这一探索认知的“工具”。 Internet 的网络环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的协作空间就会随 Internet 扩大到整个世界,让学生感受到 Internet 的强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步骤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设计一个简单有趣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使学生树立信心,逐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众所周知,中学生特别喜爱玩游戏,计算机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中学生练习的游戏。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定,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2 、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率。

3 、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画图”窗口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工具栏和菜单栏的区别与联系。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找到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工具栏上的按钮有些同菜单栏中的一样,但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教学中的格式栏、光标、标尺等教学都可以通过实践、归纳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课来率先进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的过渡是最理想的。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 Internet 的网络通信技术)这一理想的认知工具来进行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 21 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