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从模块式通用教学计划谈起

关于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从模块式通用教学计划谈起

日期: 2005-7-15 22:06:16 浏览: 20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秀云

进入9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地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设置的专业也日渐增多,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教学计划,使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规范的人才质量标准,教学质量难以控制,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职教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为了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迫切需要出台在全省范围内(乃到全国)相对统一的教学计划,它必须既要体现时代要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较为科学规范,又必须同时具有适应各地职教发展实际的灵活性特点,因此模块式(或称组合式)教学计划,便由此而提出来。94年我在对全省机电专业认真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自己在机电专业多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工作经验,起草了一份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模块式”通用教学计划,几经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经省教研室认可,由省教委正式下文鲁教研字[1994]第4号文,在全省下发。本文拟对本计划的基本思路作适当分析,并结合试行中的实践情况,提出必要的修订补充意见。
一、机电专业通用教学计划基本思路和特点
本计划借鉴了CBE教学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和MES的模块教学理论,结合我省各地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办学的实际经验,提出了模块式的机电专业通用教学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其基本特点为:
1、“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活动模块,第一模块为公共模块。(即普通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这部分为本专业的必修内容,这是培养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基础内容。第二模块为专业模块,第三模块为技能模块。二、三模块又称为活动模块。在公共模块的基础上,本计划列出钳工、车工、维修电工、电子电器四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当然各校还可结合本校实际需要,派生出其它相近专业模块和技能模块。这种模块有利于学校以主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建设,还有利于学校通过调整相应的模块,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做到“产销过路”
2、“计划”中的课程内容,注意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课程的整体优化。
“计划”中文化课开设了作为基本素质必要的语文、数学、物理、思想政治和体育,并把英语、职业道德作为必修内容,在专业基础课中除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列为必要内容外,还加了微机基础知识(含操作技能),这些课程内容主要体现了本专业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时代所要求的知识点,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
在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中体现了课程的整体优化,在专业技能模块中,突出了学生技能与理论的配套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计划”中增加了选开课时,各校可结合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相关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计划”突出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如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中的技能训练课时,在课程设置中单列,使技能训练能落到实处。
同时,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时分别有不同的要注,课时比例符合上级要求,保证了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达到国家有关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中“应知”、“应会”的要求,便于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5、“计划”前一、二个学期侧重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第三学期侧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第四、五学期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第六学期社会实习进行综合素质的强化,这种体系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以能力为本,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有利于学生阶段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学生最后达到所要求的总目标。
二、新形势下,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践,谈几点改革思路和对原“计划”的修订意见
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年代,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世纪的要求,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调整、充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的更新不断加速,由此而一的职业变更了逐步加快。社会的劳动分工将逐渐由简单工种向复杂、复合的工种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将向从事几种职业转变,这就使现代教育科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块提出了新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前言中,提出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三方面的问题,即:⑴、把德育放在突出地位;⑵、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⑶、终身教育。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代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要与21世纪我国现代化要求相适应,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成为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在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应明确“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还必须注意增加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面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另外,还应体现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入高等职教继续深造的目标要求。
2、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内容上,要进一步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⑴、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开相关课程,A、相近专业的相互渗透。如我在微机专业中增开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会统专业增开微机数据库,Windows95等。在机电专业中派生出车辆维修,维修电工和家电与制冷维修三个公支专业。它们之间的电工基本操作和钳工基本操作是相互渗透的。B、增加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如增加职业指导、普通话、公关礼仪、书法等课程,使学生能更好地将自己“包装”和“推销”出去,也利于学生的职业转换。在教学计划中,可调整课时,增加选修课时或利用课外活动课落实上述内容。
⑵、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实用性、先进性。应从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范围。要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删减那些繁琐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偏深的理论分析,压缩专业理论课时,增加反映时代特点的新技术新内容。如机电专业可增加“信息技术”、“微机在机电中的应用”等内容,可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实用技术讲座。尽量弥补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顶岗。
⑶、重视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这两门课的课时。 ⑷、适当增加与高职接轨的知识辅导。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
3、在教育模式上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思想,结合我国实际,实施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在第一年内,让学生共同接受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第二年开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志愿分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几个班级,分别由确定的几组教师按层次、专业分组靠上辅导。使教学、实验、实习、考核、考证、奖励配套进行。这种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便于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利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提高实习训练的有效性。
4、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单元达标教学改革。
过去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从教师本人,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注重学生掌握得如何,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知识的讲授,轻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尝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推行单元达标教学改革。基本环节为:⑴、认定教学目标。教师出示本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口述、板书、投影都可),师生共同认定。⑵、精讲点拨。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精选、精讲,不超过20分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⑶、强化训练。对基本技能进行反复训练,巩固提高。⑷、检测、反馈纠正。通过检查矫正学生理解中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⑸、布置适当的作业。设计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扩展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较高。
6、确定终身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在确立培养目标当中,使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能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我学校在第三年对在校学生适当分流,选拔出优秀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安排升学知识的辅导,使一部分学生通过对口升学、“3+2”高职升学或成人高考等渠道进入高等院校,这也是21世纪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7、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抓好教师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在教学改革实施中教师中关键,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教学的需求。除常规要求的教师基本素质外,我校对教师又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
⑴、文化课教师要了解并掌握1-2门专业基础知识,便于文化课与专业课知识之间的衔接。 ⑵、专业课教师至少能担任2-3门以上的专业课,或连续接任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便于对教材知识的有效处理和科学科间的衔接。 ⑶、专业教师必须在2-3年内到社会相关部门或单位进行实践性实习3-5个月,增加最新实践知识。
⑷、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 ⑸、所有课任任教师应持普通话和计算机操作合格证书上岗。
⑹、中青年教师应掌握一门外语。
我校在以上几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以学校文化形式确定下来,使之与教师的职评相挂钩,促使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大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学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然我校的改革还有待于继续深化,有些做法和想法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但愿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便更多的专家、同行共同探讨适合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改革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