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日期: 2010-8-6 13:44:13 浏览: 1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关键词】红细胞沉降 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简称血沉,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一项常用指标。它以抗凝全血中红细胞的自然沉降速率表示结果。由于红细胞含蛋白量比血浆高,比重大于血浆,因此在离体抗凝血中能自然下沉。
   血沉的检测方法有多种,ICSH推荐魏氏法为血沉测定的标准方法。传统手工法只能测定血沉某个时刻的最终结果,特异性差,不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参数,使其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自动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出红细胞沉降的曲线,为临床分析血沉测定结果提供了新的手段。下面介绍红细胞沉降率的仪器测定法。
   一 Westergren法
   将抗凝血置于特制的血沉管中,观察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a,ESR)。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有多种方法,WHO(LAB/86.3)推荐Westergren法,现将该法介绍如下。
   (一)原理
   抗凝血置于特制的血沉管中,垂直竖立l小时,观察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用血浆段的高度(mm)来表示。影响ESR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因为红细胞形成缗钱状或成团后总面积减少,所承受的血浆阻力也减少,下降的速度要比单个分散的红细胞快得多。影响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一般认为,血沉加快主要是血浆中各种蛋白成分比例的改变,而与总蛋白浓度无关。白蛋白带负电荷,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带正电荷,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所带的正、负电荷呈平衡状态,而红细胞因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而带负电荷,彼此排斥间距约为25nm,较为稳定。如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含量增加或白蛋白含量减少,改变了电荷的平衡,致使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减少,容易使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而血沉加快。相反,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白蛋白增加时,血沉减慢。现已公认,血浆中带有正电荷的不对称的大分子物质纤维蛋白原是最强有力的促缗钱状聚集的物质,其次为γ球蛋白,再次为α、β球蛋白。此外胆固醇、甘油三酯也有促进红细胞形成缗钱状的作用。而白蛋白及卵磷脂有抑制的作用。
   2.红细胞的数量和形状: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浆回流阻逆力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如红细胞数量减少,会造成总面积减少,所承受的血浆逆阻力也减少,因此血沉加快。但数量太少则影响聚集成缗钱状,使血沉的加快与红细胞减少程度不成比例。反之红细胞增多时血沉减慢。红细胞直径愈大血沉愈快,球形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血沉减慢。
   3.血沉管的位置:血沉管倾斜时,红细胞沿管壁一侧下沉,而血浆沿另一侧上升,使血沉加快。
   (二)试剂及材料
   1.109 mmol/L枸橼酸钠(32 g/L Na3C6H5O7•2H2O,AR)。
   2.魏氏血沉管:长300±1.5 mm,内径2.5-2.7 mm(误差不得超过±0.05 mm),管上刻有200 mm刻度,可容血液1 ml左右。
   3.血沉管架。
   (三)操作
   1.取枸橼酸钠抗凝剂0.4 ml,加入玻璃小瓶中。
   2.取静脉血1.6 ml立即加入上述玻璃小瓶中混匀。
   3.用魏氏血沉管吸血到刻度“0”处,管内不应有气泡。
   4.把血沉管垂直固定在血沉架上,1小时后读取红细胞沉降的毫米数,即为红细胞沉降率。
   二 自动血沉测定仪检测
   所有自动血沉测定仪的原理和方法都是建立在魏氏法的基础上,采用光学阻挡原理进行测量的。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曲线呈s形,红细胞沉降曲线可由方程表示:
   H∞是血浆层的极限高度(t→∞),t50是血浆层高度为H∞/2的时刻,β为常数(β﹥1)。沉降速度则表示为:V=dh/dt求此方程极限,得到红细胞沉降的最大速度。
   通过对红细胞沉降时间过程的记录,以及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红细胞沉降曲线(H-T曲线)和多个参数。Vmax表示在整个红细胞沉降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沉降速度,它与红细胞在聚集期形成的聚集体大小、血浆蛋白种类与含量、血浆黏度及红细胞的形态和变形性等因素有关。tmax表示红细胞沉降从聚集期过渡到恒定沉降期的时间,此时红细胞聚集达到动态平衡,此后聚集体将不再继续生长。t50反映了红细胞沉降从恒定沉降期向红细胞堆积期过渡的特征,它与红细胞在这两个时期中的动力学变化有关。H∞表示在红细胞堆积期(t→∞)红细胞所能达到的最大沉降距离,它与红细胞堆积期红细胞间相互作用有关。β是与红细胞沉降曲线有关的常数,其物理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
   自动血沉仪用光电二极管对血沉管进行扫描,检测红细胞和血浆界面的透光度改变。如果红外光线不能到达接收器,说明红外光线被高密度的红细胞阻挡,一旦红外光线能穿过血沉管到达接收器,接收器的信号就告诉计算机开始计算到达移动终端时所需的距离。首先记录血沉管中的血液在时间零计时的高度,此后每隔一定时间扫描一次,记录每次扫描时红细胞和血浆界面的位置,血沉仪计算机自动计算转换成魏氏法测定值报告结果。
   三 临床意义
   血沉的改变无特异性,不能单独依靠血沉值诊断某种疾病,但对疾病的变化发展、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有很大帮助作用。
   (一)生理性变化
   正常成年男性血沉沉降率变化不大。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沉较慢。12岁以下的儿童、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等血沉稍快。高原地区居民因有代偿性红细胞增多,故血沉低于平原地区居民。
   (二)病理性变化
   1.血沉增快
   (1)帮助观察结核等疾病的活动性:急性细菌性炎症时,血中急性期反应物质迅速增多,包括α1抗胰蛋白酶、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些物质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红细胞聚集,故在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出现血沉增快。风湿热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可能与血中白蛋白降低、γ及α2球蛋白增高有关。慢性炎症如结核病呈活动性时,血中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含量增加,血沉明显增快;病变渐趋静止,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如病变再活动时,血沉又可增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范围较大的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常致血沉增快,如无并发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缺血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时,常于发病2~3天后血沉增快,可持续1~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血沉测定可作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鉴别参考。组织损伤或坏死引起血沉增快的机制大致与急性炎症相同。
   (3)恶性肿瘤:增长快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多明显增快,可能与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以及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因素有关。肿瘤经手术切除或有效化疗、放疗后而渐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增快。良性肿瘤血沉多属正常。
   (4)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慢性肾炎、肝硬化时常有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导致血沉明显增快。在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时,因血中异常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可使血液黏滞度增高出现高黏滞性综合征时,红细胞沉降率反而受抑制,血沉可不增快甚至减慢。
   (5)贫血: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90g/L,血沉可轻度增快,并随贫血加重而增快。但严重贫血时,因红细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聚集,故血沉的加快并不与红细胞的减少成正比。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异形症等,因异形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故虽有贫血而血沉加快并不明显,镰形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沉甚至很慢。
   (6)高胆固醇血症: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黏液性水肿、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血沉均见增快。
   2.血沉减慢 一般临床意义较小。在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或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降低时,血沉可减慢。
   综上所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在临床诊断上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无特异性。临床上一般用于以下情况:①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如风湿热、结核病、心肌梗死等疾病活动时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或静止时,血沉多较前减慢或恢复正常;②用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而恶性肿瘤则有不同程度增快,晚期或有转移时常明显增快;③反映血浆中球蛋白增高,从而可以对一些可以导致高球蛋白血症的疾病进行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