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政策文件 > 江苏省教委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江苏省教委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日期: 2000-2-28 6:03:56 浏览: 37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教委

为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现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越来越取决于各级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不仅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同样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江总书记在全教会和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上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和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狠狠抓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江苏职业教育经历了恢复起步、快速发展、调整提高三个阶段,进行了起步兴办、建设骨干职业学校、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三次创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从整体上提高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素质 ,为江苏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反映在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亟待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设备投入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教学中存在着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对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任务之一,需要采取措施,抓紧抓好。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事业规模和教育质量是相辅相成的,扩大规模数量是发展,提高质量效益更是发展的本质要求;既要抓好规模数量,更要重视提高质量效益,要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当前,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重点要更多地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以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的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和主体发展观、终身教育观、个性教育观等现代教育观念,坚持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将教学活动和生产、服务、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等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创业素质五个主要方面,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五个主要方面。这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立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至4年,普通中专工科等类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应为4年。要认真总结我省几年来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继续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努力办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
三、加强德育和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要摆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方向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原则,要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以育人为中心,以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程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放在核心位置。德育课程改革一是要服从于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二是要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三是要同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要加强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努力改进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
文化基础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基础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一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培养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是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转换职业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和条件,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必须开设的德育和文化基础课程有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就业和创业指导、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要逐步统一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的难点主要是数学和外语,要特别加强对这二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学校应根据专业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开设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心理健康、社会人文教育综合课程、自然科学教育综合课程、艺术教育课程等,可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可单独设课或开设综合课程。学校要根据生源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确定文化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质量意识的教育,明确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要求,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地方、行业和学校要加大对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把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落实,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能真正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上来,要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生产实用性,不仅要让设施和设备产生教育效益,还应当同时争取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地方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市、县要集中力量,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实习基地和设备进行统筹建设,对区域内各类职业学校开放,以共享资源,提高效益。
五、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创业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途径一是要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所有职业学校都要开设并上好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要融入经营、管理、法律、公关、成本核算等教学内容;二是要与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三是通过建立创业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四是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校要介入地方各种社会化的生产、开发、经营服务体系之中,通过产教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广泛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社会服务,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领域,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调整专业设置,全面推进骨干专业的现代化建设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教育部门和有关行业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加强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职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造、更新老专业,形成各自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
要从专业现代化建设入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带动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全省各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要全面转向现代化建设。省组织的6大类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要继续深化,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并将其成功经验和改革成果向其它专业迁移和幅射。专业现代化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理的教学体系;要按照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做好教学文件、师资队伍、实验实习基地和设备的现代化建设工作。全省各重点职业学校要根据本地和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1-2个专业相对稳定、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设施水平较高的专业作为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专业,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本校的专业现代化建设方案。全省和各市将在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开展省、市二级现代化示范专业评估工作,以全面推进全省职业学校的专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的专业都应成为现代化示范专业。
七、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根据生产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呈复合化的趋势,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地综合,删繁就简,削枝强干;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课程形式要实行模块组合,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将课程分类组合成若干模块,进行课程的重组和调整;课程结构要实行整体优化,要认真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满足学生从业、升学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个人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课程类型分为公共课程、专门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形式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整结合;基础课程(公共课程)的课时比例一般为总课时的40%,专业课程(专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要求达到1:1,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进行适当调整。要加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研究,加强对高校对口招生考试科目和要求的研究,科学安排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力避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建立省级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省级教材规划、编写和审定制度,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满足江苏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材和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用教材。积极组织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程和专门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工作,努力探索和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积极鼓励和吸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行业的工程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工作,提倡职业学校和校际之间合作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自编补充讲义和教材,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
八、实行产教结合,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根本途径。实行产教结合,首先要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和设备的建设,通过建立教学做合一的专业教室、教学工厂、模拟公司、工业技术实训中心等,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能力发展型教学模式;第三要根据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特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将成熟的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并进行推广服务,加强教学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还要高度重视科学实验和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逐步从产教结合走向产学研结合,把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办产业建设成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教育基地,在新的高度上实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面向教学、面向实践、面向应用的项目研究和创新活动,达到夯实专业基础,研究和探索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的目的,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培训中介机构的联系,要成立校董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决策、咨询组织,从组织上和管理制度上保证产教结合落在实处,要广泛听取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意见 ,积极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培养真正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九、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到今年底,全省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和省级以上重点普通中专要建成校园网,到2005年,省级以上重点职业中学要建成校园网,并按8生/台以上的标准配置适应教学需要的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成为帮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更要成为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提高认知活动效率的手段,要积极开展教学素材库建设、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引进、仿真模拟系统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到2005年,全省要建成由1个省职教信息资源中心、13个市职教资源分中心和200所建成校园网络环境的职业学校组成的江苏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形成面向世界、联系企业、服务社会的高速通讯网络;到2010年,要利用已有或在建的外部网络环境,利用届时的网络高速通道,构建江苏职教信息资源虚拟专网,建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主要专业的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形成规模化的远程教育体系。
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承认存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管理上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真正面对社会需求,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2000年新学年起,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要按照省教委的原则意见,积极开展学分制试点,要推进与试行学分制相配套的招生就业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并逐步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模式,努力创造适应学分制需要的师资和设施条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全个性、智慧潜能和兴趣爱好,使培养的学生专业合格、专长突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进一步放宽招生年龄限制,多种形式招收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部分地区和学校可尝试从招生录取制度转向注册入学制度。逐步试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入学一、二年之后根据学生意愿和条件以及就业需要再确定专业方向,适当放宽学生在校内转专业的限制。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可以先就业和创业,再根据需要多种形式完成学业。各职业学校要拓展办学功能,实行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并举,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沟通。根据国家将在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的要求,江苏将在74个职业中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学校要为此制度的全面实施做好自己的工作。要积极为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1-3年的职业预备教育,为转岗、分流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时间可长可短,以促进终身教育制度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十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首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网络的建设。全省将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由8个基地组成的江苏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网络,这个网络以常州技术师范学院为专门基地,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综合性高校分工配合,加上中德无锡职业高级技术学校和中法江苏时装培训中心2个培训基地,兼顾苏南、苏北、苏中地区需要,三类产业专业门类齐全,具有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能力。各市要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计划;其次,要拓宽渠道,广开门路,加强新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除通过普通高校培养外,各地要出台特殊措施,制定优惠政策,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解决短线紧缺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来源不足的问题;第三,要更新知识,培养能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作。在职教师的培训除了提高学历层次外,更重要的是更新业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素质,提高教学水平。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专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舞台和载体,着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开发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专业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实行不定期到专业岗位培训的制度。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产生积极向上、不断学习提高的动力和内在需求。
十二、加强领导,建立深化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的责任和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制定有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深化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建立省市县教学工作检查督导制度、学校和教师教学成果评审奖励制度,形成全员重视质量、参与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管理促效益的良好局面。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校长的主要精力要集中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教师的智慧和经验要凝聚到教学改革上来,要积极组织师生开展教学改革实验,要增加对教学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深化教学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学管理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基础性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建设,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切实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完善和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要适时提高管理层次,管理重点要从控制转向激励,管理手段要实行计算机管理,推动教学改革走向不断创新。各地和学校要重视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组织教学改革实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改实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