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仲景“建中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共45页。
摘要
“建中法”以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为代表,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仲景在固护脾胃思想指导下所创立。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临床应用广泛,实已形成一较为独立的治疗大法。脾胃位居中州,气血生化之源,能长养四旁。脾胃之气的转枢功能关系着周身气机的变化。若脾胃转枢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运行有度,气血生化有源。今脾胃既虚,则气机运行失常,气血营卫生化不足,故出现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寒热错杂诸证。“建中法”就是通过温建中焦阳气,化生营卫,以养五脏,故名“建中”。主要功效为建中补虚、和里缓急。目的在于使人体中气得立,而起到中气对机体转枢的作用,使机体阴阳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而发挥自身的抗病能力。仲景的学术思想来源于《内经》。是在《内经》学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内经》中关于脾胃的论述奠定了仲景“建中法”的理论基础。而纵观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可以看出此时仲景的脾胃学说已经形成,“建中法”则是仲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中法”的三方方义及原文应用的探讨中,分析了三建中汤的异同,指出了小建中汤为本法的基础方,并说明大建中汤虽与小建中汤方意有异,当实属变方,却仍未失建中之意的基本理念。对建中三方的药物进行分析,总结了建中三方在现代药理研究框架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归纳了仲景“建中法”的四大组方特点。还论述了“建中法”对后世医家的诸多影响:首先,后世医家对仲景“建中法”的主治症候、病机总结并引申推广,扩大了仲景“建中法”的治疗范围,使其并不局限于内、妇科。更扩大到治疗儿科等疾病。其次,李东垣还根据小建中汤温平甘多辛少之组方的特点,拟定了具有甘温除热功效的补中益气汤。再者,李东垣、张景岳、廖希壅、叶天士、张锡纯等医家在继承了仲景建中思想的同时,又对仲景建中思想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分别提出了关于脾胃的相应观点,并促进了脾胃学说的发展并使其趋于完善。最后论述了“建中法”的现代研究:主要治疗以虚寒证为主的各种疾病,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内科疾病及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思想。本论文通过对仲景“建中法”的系统论述,以期能为以后“建中法”在中医理论上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文献参考,为其在临床上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张仲景;治法;建中法;
引 言
“建中法”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由大、小、黄蔑建中汤组成。是张仲景以《内经》关于脾胃的论述为基础,根据《灵枢.终始》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湾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的治法所创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构成了仲景对建中三方的论述,本法是为虚劳而设,主要治疗五脏阴阳俱虚之虚劳,也可治疗虚人外感,腹痛,黄疸。
本文从“建中法”的三方方义及原文应用入手,系统地探讨“建中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确认中焦脾胃的调护得当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针对“建中法”之理法方药证予以汇整分析,疏理出“建中法”三方的思路以及对后世医家建护中焦理论的相关论述。通过“建中法”为主题,寻读书籍以及相关报告研究,整理分析“建中法”的意涵。
文献综述
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与黄苗建中汤三方均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仲景在固护脾胃思想指导下创建的系列方药。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临床应用广泛,实已形成一较为独立的治疗大法。现将“建中法”文献研究总结综述于下:
“建中法”三方的基本概述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的组成
小建中汤在《伤寒》中记载的用量和用法为: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麥十二个(擘)苟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胶治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治,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