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凉水井矿3.0Mt/a新井设计-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控制技术,共109页,61126字,附cad设计图纸、外文翻译。
摘要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凉水井煤矿3.0Mt新井设计。凉水井煤矿位于陕西省神木县榆神矿区,旁边就有西包铁路,交通非常便利。井田走向长约10.7km,倾向长约8.2km,井田总面积为61.34km2。主采煤层为4煤、5煤,5 煤,平均倾角为1°,煤层平均厚分别为5.0m、2.41m、2.78m,整个井田之内没有断层,瓦斯含量低,井田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井田工业储量为3.9× t,矿井可采储量2.6× t 。矿井服务年限为63.34 a,涌水量不大,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27m3/h,最大涌水量为510m3/h。矿井瓦斯涌出量比较低,为低瓦斯矿井。
井田为双斜井单水平开拓。大巷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设备。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通风。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工作制度地面为“三八制”,井下为“四六”制。
一般部分共包括10章: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及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盘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专题部分题目是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控制技术,本文根据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和塑性区的分布,并总结了煤壁片帮的危害,以及建立研究煤壁片帮机理的力学模型。对不同采高、不同支架工作阻力以及不同煤层强度等因素下煤壁的片帮情况、片帮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为以后的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煤壁片帮控制提供有利的依据以及经验。
翻译部分主要内容为通过对加强采空区一侧巷道岩层的控制来支持综采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英文题目为: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controlling surrounding rock of support reinforced roadway in gob-side entry with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目 录
一般部分
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
1.1矿区概述 1
1.1.1 交通位置 1
1.1.2 地形、地貌 1
1.1.3 河流 2
1.1.4 气象及地震 2
1.1.5 水源、电源 2
1.1.6 矿区规划 2
1.1.7 矿区经济状况 2
1.2 井田地质特征 2
1.2.1 地质构造 2
1.2.2 地层特征 3
1.3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4
1.3.1 地表水 4
1.3.2 含(隔)水层划分(由上而下) 4
1.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5
1.3.4 矿井涌水量预测 5
1.4 煤层特征 6
1.4.1煤层 6
1.4.2 煤的工艺性能 8
1.4.3 煤质基本特征 10
1.4.4 煤的工业用途 10
1.4.5 瓦斯 11
1.4.6 煤尘 11
1.4.7 煤的自燃倾向 11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2
2.1 井田境界 12
2.2 矿井工业储量 12
2.3 矿井可采储量 12
2.3.1 矿井设计储量 12
2.3.2设计可采储量 14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3.1矿井工作制度 15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3.2.1 矿井建设规模 15
3.2.2 矿井服务年限 15
4 井田开拓 17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7
4.1.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17
4.1.2 工业场地的位置 18
4.1.3 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带区划分 18
4.1.4 主要开拓巷道 18
4.1.5 方案比较 18
4.2 矿井基本巷道 22
4.2.1 井筒 22
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25
4.3 主要开拓巷道 26
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30
5.1 煤层地质特征 30
5.1.1 带区位置 30
5.1.2 带区煤层特征 30
5.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30
5.1.4 水文地质 30
5.1.5 地质构造 30
5.1.6 地表情况 30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0
5.2.1 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0
5.2.2 带区巷道布置 31
5.2.3 带区生产系统 31
5.2.4 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32
5.2.5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32
6 采煤方法 34
6.1 采煤工艺方式 34
6.1.1 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34
6.1.2 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34
6.1.3 回采工作面参数 35
6.1.4 采煤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 35
6.1.5 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 37
6.1.6 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 38
6.1.7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39
6.1.8 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40
6.2 回采巷道布置 42
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42
6.2.2 回采巷道参数 42
7 井下运输 44
7.1概述 44
7.1.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44
7.1.2煤层及煤质 44
7.1.3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44
7.1.4矿井运输系统 44
7.2设备选择 45
7.2.1设备选型原则: 45
7.2.2带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45
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47
7.3.1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47
7.3.2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47
7.3.3运输设备能力验算 49
8 矿井提升 50
8.1矿井提升概述 50
8.2主副井提升 50
8.2.1主井提升 50
8.2.2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51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52
9.1矿井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 52
9.1.1矿井地质概况 52
9.1.2开拓方式 52
9.1.3开采方法 52
9.1.4变电所、充电硐室、火药库 52
9.1.5工作制度、人数 52
9.2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52
9.2.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53
9.2.2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53
9.2.3 矿井主扇工作方式选择 54
9.2.4 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54
9.2.5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55
9.2.6 回采工作面进回风巷道的布置 55
9.3矿井风量计算 56
9.3.1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56
9.3.2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 57
9.3.3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57
9.3.4硐室需风量 58
9.3.5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58
9.3.6矿井总风量 58
9.3.7风量分配 58
9.4矿井阻力计算 59
9.4.1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59
9.4.2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61
9.4.3矿井通风总阻力 61
9.4.4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 62
9.5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63
9.5.1选择主要通风机 63
9.5.2电动机选型 66
9.6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67
9.6.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67
9.6.2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67
9.6.3防水措施 67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69
专题部分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控制技术 72
1. 引言 72
2. 煤壁片帮的危害 72
3. 煤壁片帮的影响因素 73
4. 大采高煤壁片帮机理的研究 74
5. 工作面前方煤体塑性区及应力分布 78
6. 煤壁片帮的控制技术 86
7. 参考文献 89
翻译部分
英文原文 90
中文译文 101
致 谢 109
资料预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