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春播玉米苗期蓟马发生及防治

春播玉米苗期蓟马发生及防治

日期: 2010-8-1 17:16:19 浏览: 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近年来,玉米苗期蓟马发生危害日趋加重。已上升为当地玉米的一种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本区域玉米产量和农民收入。2005年-2009年笔者连续5年对该虫发生规律进行了细致观察调查,提出了确实可行的防治方法在本地重发地进行推广,取得了明显防效。
   关键词:玉米;苗期蓟马;防治
   山西北部春播玉米区,年均玉米播种面积在230万hm2左右,年产量13亿kg,是山西重要的玉米产区,是广大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1 形态特征
   春玉米苗期蓟马主要为玉米黄呆蓟马[Anaphothfips obscu-rub(Muller)]和禾皱蓟马(Franldiniena tenuicornis Uzel)。
   1.1禾皱萄马
   雌成虫1.3 mm~1.4 mm,体灰褐色至黑褐色,头、胸、腹灰色部分不规则,头部在复眼前略呈角状突出,触角8节,第一二节棕褐色,第三四节黄色。胸背板宽大于长。雄虫体长0.9 mm,与雌虫相似,体色灰黄。卵长约0.3mm。宽约0.12mm,肾脏形,乳黄色。若虫共4龄。
   1.2玉米黄呆蓟马
   雌成虫体长1.2 mm,体色黄褐色,胸北有蝉黑色区域。触角8节。第一节黄白色。第2~4节黄色,前翅灰白略黄,长而窄,腹部第8节后缘梳齿状。孤雌生殖,田间未见到雄虫,卵长约0.3mm,宽约0.12mm,肾脏形,乳黄色。若虫共4龄,3~4龄已渐变为蛹,接近羽化时带褐色。
   2 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两种蓟马从玉米出苗时即危害玉米。
   2.1黄呆蓟马
   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过冬。春播玉米出苗后从禾本科杂草上迁向玉米。在春玉米上繁殖2代。第一代若虫由5月初发5生,5月中下旬进行危害高峰。5月下旬为2代成虫高峰,产卵和危害均在叶背。卵常产于叶肉内,卵背鼓出叶面,初孵若虫乳白色。以成虫和1.2龄若虫危害,3.4龄若虫即停止取食。
   2.2禾蓟马
   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过冬。成若虫均活泼。多集中于玉米心叶内,喜阴蔽环境,多在叶片正面取食,在春玉米上繁殖2代。发生时期较黄呆蓟马稍迟。
   3 近几年观察到的危害特点
   (1)世代重叠、虫量大、危害重。玉米苗期田间成虫若虫共生,一般平均百株虫量在1000~1500头,严重的可达4000头以上。虫株率80%左右,受害田率70‰~80%。严重受害田可减产20%~30%。
   (2)有群集性和隐蔽性。成若虫平时群集幼苗心叶、叶梢或叶片顶端卷叶中活动为害,借飞翔、爬行或流水传播。
   (3)玉米受害轻重同危害期迟早成高度正相关。玉米顶土时被害,可造成生长点被破坏停止生长,茎基部膨大爆裂或分蘖丛生。形成多头玉米失去结籽能力;三叶期被害。可造成玉米叶片皱缩。扭曲而成“捻状”或“鞭状”心叶难以长出。食害伸展心叶时叶片呈现较多银灰色小斑,后呈破裂或断裂状。
   (4)玉米苗期蓟马喜欢在阴蔽潮湿环境中生存。因此,河灌区、低洼下湿盐碱地玉米受害更加严重。
   (5)蓟马虫体较小,成虫体长仅有1.2 mm~1.3mm,初孵若虫小如针尖。且活动为害部位十分隐蔽。不为人注意,群众有时候以为是种子质量问题而引起纠纷。
   4 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田间调查表明,马齿型品种要比硬粒型品种耐虫抗害。
   (2)轮作。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有效减轻危害。
   (3)结合田间定苗。拔除有虫苗并带出田间销毁。切不可将虫苗留在田间。
   (4)搞好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地头杂草,早中耕,促进玉米早发快长,可显著减轻危害。
   4.2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剂中加入60%高巧,每100 kg种子用400 g,防效可达90%以上,提高出苗率7%左右。
   (2)当田间有虫株率5%或百株虫量30头以上.可0.067 hm2地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g兑水喷雾防治,也可用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0.067 hm2地30 mL~50 mL兑水喷雾防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