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日期: 2010-5-8 21:46:13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动力,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教育者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的课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联系,而又为广大学生喜爱,关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学科。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则更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教育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信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科技创新领域却一直难于突破。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因此在中学阶段,学校要不失时机地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以初步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其他课程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它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呢?
   下面就根据我对这门学科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创新教育的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没有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创新能力要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开始。明确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明确以培养中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完善科学的教育模式。
   二、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权利,唤醒创新意识
   自由思考,自由表达,是一个基本人权。落实这一天然的人权规则,必能激发人的无限创造力。这一原则,在传统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首先从尊重的学生思想表达自由开始,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特点,建立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好奇地问,自信地想和说,尽情地体验。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和学生进行的情感交流,以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来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平道路。
   三、激发探索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思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多角方向,而集中思维能决定思维的途径,同样是创造思维需要的。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要在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之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就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浓厚的兴趣后,他的注意力就来得更集中,对学习内容的就有更强的探究欲望,有了较强的探究欲望,他就会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在电脑绘画课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电脑网络展示优美的电脑图画,让学生说一说每幅画分别用了什么绘画工具,你觉得按什么顺序进行创作比较容易成功,你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再让学生自己照着课本中的图画临摹,并及时利用电脑广播由教师或先学会的学生演示较难部分及不同形式的画法技巧,刺激诱发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在完成课本中规定的图画时大胆创造,添上自己喜欢的部分,提倡并及时表扬那些在原画基础上有创新的同学;加强同学间绘画作品的交流与相互评价,要求说一说别人画的优点,再给别人提出你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绘画再也不拘泥于范本,他们会在一座房子的周围主动添上蓝天白云、树木花草,会在雨伞周围画满雨滴、水洼,还会画出撑伞的行人……等自己喜欢的景色。这样一来,单一的图形绘画变成了有主题的情境画。一节课中学生的电脑绘画作品千姿百态,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通过电脑绘画,为学生架设了创新思维的桥梁,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设计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遵循:其一,要建立一个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其二,引导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其三,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的教学三原则。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创造的声、色、形的动态多维立体逼真的情境,能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去接受这一具有时空感的情境信息,并对这一信息进行加工和接受。具有了对新事物的认识,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技能的转化。例如,当学生认识了Windows的界面后,教学生学会桌面背景的设置后,要求学生自己根据电脑界面上的选项设置不同的屏幕保护程序,观察效果。学生试着像设置背景那样进行探索,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设置各种各样的屏幕保护样式。并且,由于屏幕保护程序的变幻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再如学习了创建文件夹、创建快捷方式、修改任务栏等的方法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各种操作,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由惊奇和兴奋伴随,不知不觉中探索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正如托兰斯在总结培养创造性最成功的做法时最后提出的那样:要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去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嘴、解放双手、解放时间、解放空间。让孩子们敢想、敢说、敢干,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自学。在画图及文字处理软件中文档修饰部分的教学中,都可以实行尝试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箱中工具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一、两种简单的工具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其他工具的用法,而不必由老师一步一步地进行指导。再如在用word进行文档修饰的学习时,设置看谁把自己的文档修饰的更美观更漂亮的学习任务,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索能力,把文档修饰的异常美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同学间的相互的交流与模仿,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极快,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电脑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习惯与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技能。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训练以其独有的优势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能够充分调动不同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教学用CAI软件的交互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设置不同的练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在指法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既加强了自己较为生疏键的练习密度,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在这样反复多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了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置学习进度的方法。与其他科目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转变成其他学科的工具,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例如,在网络模块的学习中,与社会课结合,要求他们利用学校的虚拟网传递信息、查找资料,再将学习资料应用于社会课的学习中;运用电脑技能办英语、语文小报,制作电子贺卡等形式,使他们对这种创造性地学习充满了热情,也对电脑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情感。
   六、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则占据主要地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的速度加快,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信息技术技能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活动要持之恒,不能半途而废。因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须持之以恒。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
   总之,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电脑的特殊工具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