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日期: 2010-8-21 8:57:28 浏览: 3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入创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超越给定信息的素质,挖掘学生发散思维的潜能,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是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体验、发现知识、技能中的“新”,突破自己知识技能的局限,创造学习方法的“新”,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易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师生间的思想感情交流和教学双向活动的开展。在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师生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会使学生迅速产生对活动内容的专注和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老师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总是挖苦、训斥,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恐惧、对学习产生反感。如果老师对学生平易近人,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耐心讲解,慢慢地学生就敢于提出新问题,学习的劲头也逐渐增强了。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舍得“情感投资”,时常深入学生之中,倾听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交流思想,融洽感情。使教学活动在尊重、信任、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完成,学生因此也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吸收知识也就非常容易了。
   2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计算机教学灵活多变,目的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过程:教师的“教”:基本讲解一引导学习一启发思考一归纳问题一讲解要点一设计练习。
   学生的“学”:笔记心记一自己摸索一大胆质疑一展开讨论一总结评议一自主创造。特别注意的是这一过程是反复循环进行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探索,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在大学学习中打好基础,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会学习方法,这才是成才的必经之路。
   例如,在Frontpage2003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难懂的如超链接、报表、表单的制作。而文本的编辑、动画字幕及互动式的设计由于学生有Word2003的基础,且书上写得很详细、易懂,所以可以一概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在讲解Word2003文字处理时,讲完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后,布置上机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有趣健康、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和谐美观。学生独立采集资料,采集完毕后又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设想:如在文字的下面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根据学生的设计及制作需要,让学生综合使用Word2003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实现这些设想。虽然有些不容易实现,但是让他们去尝试一下,也是对其自身的一种挑战。这样,同学们在巧妙思考的同时培养了敢于应对挑战的精神,他们的思维更加具有独创性。
   经过深思熟虑,同学们的设计逐步取得了成功。起初,有的同学在文字下面配上图画,还有的学生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使用“无环绕”的方式,使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放置,但图片遮挡了文字。经过分组讨论,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功能,把图片置于最底层,让文字呈现于图上。但是,图片色彩过于鲜艳,整个版面看起来有些凌乱。在不断讨论中,同学们想出了办法,将图片设置为“水印”状态,于是产生了良好的版面视觉效果。同学们还利用“线形和虚线线性”对文本线的方框线进行随意美化。有些学生不想要文本框,于是他们利用绘画工具栏里的“线条颜色”将其设置成无线条颜色或白色。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经过集思广益,一个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依据教材改革调整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的理论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发挥,挖掘其创造潜能,并适时作出分析与评价。适时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分析学生的观察能力、练习技巧、思维方式、习惯养成、学习风格等人文素质方面的特点与特长,通过启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性的评价机制,学生就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能力,弥补不足,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进取意识。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如何发挥计算机学科优势,进行创新教育,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只有根据本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3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个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其次,教师要善于把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使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熟悉计算机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而且要对将来的变化趋势有较全面的了解。又如,介绍“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所学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而且特别要介绍其他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操作方法,另外,应指导学生掌握通过帮助文件来熟悉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讲解计算机的存储设备时,可将光盘、优盘等穿插进来,让学生了解最新存储设备。再次,学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因此,计算机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提高,紧跟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
   4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
   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好坏不能仅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例如,我们在poweIpoint课件制作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下课后自己去找感兴趣的有关资料,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磁盘中,在上机课中导人自己的课件。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4-5节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课件,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课件进行现场评分,并把那些没在课堂上讲述的设计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把作业与考试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有个性化的课件,并且不乏很漂亮、很雅致的精美课件,教学效果显著。
   课堂教学在形式上难以完全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可以互相探讨、交流,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时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地保持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有打字训练、幻灯片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在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
   5 结束语
   针对计算机课程覆盖面广、辐射强、受益面宽等特点,探索适应和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新途。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改变传统的注重共性和统一性要求的教学计划,探索柔性教学计划模式,使学生能按照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课程进程,开展分层次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更完善的教学过程,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21世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增强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使计算机课程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