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石油行业质量管理与企业发展

石油行业质量管理与企业发展

日期: 2010-5-11 18:04:48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爱竹

石油行业质量管理与企业发展
   张爱竹
   测绘0701
   摘要:剖析新形式下提高石油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必要性,论证良好的行业质量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文章结合油田实际,对如何进行石油行业质量管理与企业发展了阐述。
   关键字: 石油、质量管理、企业发展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alysis the necessary of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quality of oil industry. Besides, demonstrates that good quality manage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t to promo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this essay talks about how to carry out petroleum industry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Key words:petroleum, quality management, enterprise development
   引言:我国加入WTO后,为与国际快速接轨,要加快建设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因此,在新形式下搞好石油企业的质量管理势在必行。面临新的国际经济形式和全球经济危机,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既是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出口、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也是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正文:
   在以美国次级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石油进入低油价阶段。这一次的金融海啸,远比98年的金融风暴要严重的多,油价一度跌至每桶不到40美元。石油企业利润空间随着的工作量的萎缩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
   摆在中国石油工作者面前的,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任务,怎样在困境中实现自救,怎样安全度过危险期实现企业的百年辉煌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这个时候,企业的质量管理成功与否就体现出重要作用。一个科学的、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必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总的来说,石油行业中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油气产品质量;二是采购物资质量;三是作业施工质量。这三方面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油田的效益与发展。那么,国内油田质量管理的现状是什么呢?虽然,在加入WTO以后,大部分石油企业都按照ISO9001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获得了良好的收益,但也有一些企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在通过认证后陷入了亏损或严重亏损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外部驱动力不强,体系建立不完善。由于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没有以系统的观念、从企业整体管理的角度来看待质量管理体系,甚至认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证书,致使质量管理体系游离于企业整体管理之外,从而使体系失去了有效发挥起作用的基础和环境。
   二是监督不利,体系运行不落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实际工作“两层皮”的问题:少数人在忙活;质量体系运行走过场;质量体系按标准条款“照猫画虎”;认证识别能力差;文件内容雷同,适宜性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 加强领导, 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基础。
   豁话说:万事开头难。这“头”怎么开,关键在领导。企业领导要将保持和提高质量体系的长期有效提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奖惩制度,将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与个人工资、奖金挂钩,把“谁砸企业的牌子,企业就砸谁的饭碗”作为全体员工的信条。
   对策二,石油企业内部成立质量体系认证管理部门是条件。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认证后的管理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大批专职人员为之长年奋斗,特别是质量体系的保持和提高需要一大批企业内审员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因此,企业从认证初期就应当成立认证管理部门。这个部门可归属在技术监督部门,但应赋予
   相当的职权,使其担负起本企业质量体系从建立、运行,到保持长期有效的重任,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对策三, 企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积极监督、指导是动力。
   企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是指导、监督下属企业制(修)订、发布、实施局标和宣贯、实施国家、行业标准的主管部门。它应当熟悉各企业的性质、特点。所以,它的成员应熟悉并掌握标准;分析下属各单位特点,掌握他们的现状,帮助他们建立质量体系;协助企业质量体系管理部门组织各单位的内审员开展内审;协助企业技术监督主管部门监督各单位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确保其有效性;为企业质量体系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提供全面服务。这样,企业贯彻、实施国标的工作就会落到实处。
   对策四, 企业下属各单位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是保证。
   但是,只是应对问题还是不够的。由此,笔者认为,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迫在眉睫。
   首先,保持质量体系的长期有效和不断提高,企业应着重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企业下属各单位成立专门的质量体系管理机构,有条件的要在认证初期成立, 以保持认证前后212作的连续性。同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使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得到保障。
   2.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并选送大批既懂专业又懂国标的骨干‘参加权威机构举办的内审员及深化贯标培训班,为本单位内审质量的提高和质量体系的维护管理提供人力资源。
   3.由最高管理者(经理、厂长)聘任一批具有内审员资格证书、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企业内审员。赋予独立的审核权和相关职权,做到公正如实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质量体系管理部门要担负起质量体系的协调、程序文件有效贯彻的监督及内部审核,实施纠正和不断提高的重任, 组织全体员工和有关部门认真迎接认证机构的年审和换证复审工作。
   其次,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管理理论,而应坚持管理的科学原理的同时,不断更新管理观念、鼓励采用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法手段,实行一种开创性管理,即创新管理,或者说是管理创新。
   具体的说,有经营理念的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创新、资本营运与金融方面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对人管理的创新、组织机构的创新和企业流程的创新。
   这些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可以发挥多方面作用: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效率虽然可以在众多指标上得到反映,如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源消耗系数减小,劳动生产率提高等等,但最终还要在经济效益指标上有所体
   现,即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目前的效益,一是提高未来的效益即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降低交易成本
   即管理层级制的创新,使得现代企业可以将原本在企业之外的一些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从而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此外,管理上的协调可使现金的流动更为可靠稳定,付款更为迅速。此种协调所造成的节约,要比降低信息和交易的成本所造成的节约大得多。
   (三)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的有序化、高度化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管理与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倘若管理是如此的话,那么管理创新自然更是如此,因为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管理创新对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可以从诸多方面来看。
   (四)拓展市场,帮助竞争
   管理创新若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则将帮助企业有力地拓展市场、展开竞争。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和市场拓展时,将遇到众多竞争对手,在能预见对手们的相应对策条件下寻找出最佳的、新的市场策略和运行方式而已,这就是一种管理的创新。许多跨国公司在瞄准中国市场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均有其战略意图,这一意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综上所述,无论从传统的质量管理角度、还是从质量管理创新角度来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石油企业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透过质量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对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方向的探索,进一步证明了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出口、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也是促进石油企业发展,增强石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苟东德,尹杰,李仁杰.2007.荆棘密布 任重道远——浅谈中国石油企业发展形势.《中国石油企业》.(4),56-57.
   2.李健,汤金华.1998.浅谈石油企业质量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质量认证》.(5), 28.
   3. 刘文广.2008.谈管理创新在石油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16) ,19-21.
   4. 唐纲惠,李茂林,邹子由,张智亮.2009.谈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合作经济与科技》. (6), 51-52.
   5. 宋道杰,代元军.2009.浅谈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经济师》.(4), 236-237.
   6. 王炜,陈浩.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石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2004.《石油工业技术监督》(1),44.
   7. 石元会,廖勇,曾保林,葛华,赵红燕. 2010.创新石油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3(1),74-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