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论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智力的培养

浅论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智力的培养

日期: 2007-3-27 18:59:19 浏览: 9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雷素君

为什么在同样的教学条件下,有些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有些学生学习起来却困难呢?因为他们的智力不同。在心理学界,有关智力的定义多达一百四五十种。较多学者倾向于把智力看成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认为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1、 课堂学习中的观察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一旦事物在人们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之内消失时,感知也就停止了。观察是感知的高级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有预定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主动感知。观察不是简单的“看”,而是通过五官对客观事物进行细看、详审、考查、辨识。它一方面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一方面也同人的思维、情感相联系。观察不是一次性的瞬时感知,而是系统的较长久的感知。因此,观察过程中必须有稳定的注意力来组织感知觉。学生的观察力水平,主要反映在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准确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等方面。
学生的观察力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课堂或活动中的观察力,往往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反之,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学生就会东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因此,老师必须预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地把观察任务提得具体些。如果学生时时处处都依赖教师的指示,观察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指明观察的目的、任务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人总是易被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兴趣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2)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从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首先要教育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其次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第三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辩多思;第四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2、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
注意是学习的重要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就曾提出“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只有“壹教”、“壹学”,即教师专心致志地教,学生专心致志地学,学习才能取得大的进步。在学习的进行过程中,学生能否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随意注意,使其围绕学习材料和任务去选择重要的相关信息而忽视不相关的信息,对于学习效果很有影响。感知觉好比心灵的门户,感知的大门敞开之后,外界信息就会纷至沓来。而注意就像守门的警卫,它决定对何者开门欢迎,对何者闭门不纳。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或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注意,就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其次是积极进行思考,第三是保持浓厚的兴起,第四是保持活动的多样化,第五是加强意志锻炼,第六是保持安静的环境,第七是使学习难易适度,最后是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3、课堂学习中的记忆力
自古以来,博闻强记、过目成诵总被视为智力超群,而记忆力强的学生也往往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成绩好。正是记忆的积累才使我们的智力财富变得无边无际,所以有人说:“记忆是才智之母。”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记忆力。事实上,并不只是天才人物才能创造记忆的奇迹,只要了解了记忆规律,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普通人也能成为记忆高手。
(1) 要提出识记目的和任务。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四年级的学生识记同一篇文章,给第一组学生提出尽可能精确的识记任务,第二组则只作识记课文的笼统要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二组学生平均只能回想起课文中的23个字,第一组学生则平均能回响起该文中的31个字。可见,提出的识记任务,可导致学生采取不同的识记策略,产生不同的识记效果。
(2) 要利用记忆规律,坚持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相结合。即学生要获得系统的、巩固的知识,就应充分利用并依靠有意识记,但仅用有意识记,会使人的脑力负担过重,容易产生厌倦。因而,应该充分发挥两种记忆的长处,避其短处,互相结合进行对材料的记忆。在课堂学习中,一方面教师应明确提出记忆要求,另一方面要尽力把课讲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记得轻松。首先坚持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相结合,坚持以意义识记为主有助于记忆效果的提高,同时辅以机械识记,以保证记忆的精确性;其次应坚持形象与词语相结合。此外,还应坚持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相结合。把一个整体分成几段,因每段的内容少,容易记忆。但各段记熟之后,段与段之间的先后顺序容易混淆,所以,需要把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结合起来运用。
(3) 要采取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必每次都把全部内容重复一遍,可以在复习之前先大体回想一下内容,对感觉模糊的地方重复识记,加深印象。同时利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可以加深大脑的印象,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线索,从而提高回忆的白分比率,增强记忆效果。
4、课堂学习中的想象力
课堂学习离不开想象,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间接知识,不是直接知识,只有依靠想象才能把它们生动形象地捕捉住。如学习历史,要想象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情况、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想象能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借助想象则可以预见活动的进程和结果。经常在想象中描绘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美好前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极大地调动起来。想象能够赋予学习的生动性。如果让想象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就能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把“死”知识变为“活”知识,把有限的知识领域变得无限宽广。想象能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性,而创造性的活动没有想象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做好以下几点:
(1) 让学生了解想象的类型。根据想象产生的条件和无目的性、自觉性,想象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2) 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无论想象多么离奇,都是以一定的现实形象为基础。一个人的头脑中储备的形象材料丰富,其想象就开阔、深刻。如果大脑里没有大量的实际经验和知识信息的储存,就无法给想象提供材料,只能陷入无用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使其有意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丰富形象、储备素材,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3) 让思想自由驰骋。﹤﹤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把想象力称为“神思”,认为通过它,人的思想就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任意驰骋。而如果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就好比折断了想象的翅膀。因而在进行想象时,要避免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要敢于解放思想,打开思路,这是产生丰富想象的关键。
(4) 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一个人如果有理想、有事业心,往往就富有丰富的想象。因为他憧憬着未来所追求的事业,就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地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充满希望的想象。而意志消沉、无所追求的人,是不会有丰富的想象的。所以,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对想象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5) 优化想象的品质。想象品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想象的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新颖性和现实性五个方面。
5、课堂学习中的思维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高级认识过程。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突出的特点。在学习中,各门学科中的定律、法则、公式等,只有通过概括认识才能加以掌握。课堂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科书上的各种知识,都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思维的结果。对这些知识,无论是深刻地理解,还是牢固地记忆或灵活地运用,都必须进行思维和善于思维。在课堂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不轻信现成结论、对未知领域善于思考、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学生,总能学得成功、扎实。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至少应作到以下几点:
(1) 熟练掌握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就是人们运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2)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 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综合反映了人与人思维间的个体差异,是判断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准。
(3) 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思考产生于知困,没有问题,思考也就停止了。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教学形式给学生创设了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留给了学生相当自由的思考空间,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