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建筑材料》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高职《建筑材料》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日期: 2010-2-28 7:25:32 浏览: 7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复习式导入、直观演示式导入、比较式导入等方式导入新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建筑材料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如果安排和设计得好,课堂就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建筑材料课的多种导入方法。
复习式导入
复习式导入是以复习已学过的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在讲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可以采用此导入方式,其导语是:
“提到混凝土,同学们并不陌生,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水泥、砂、石、水和外加剂,学习了混凝土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和易性、强度、耐久性和经济,可以说每个同学现在都能掌握。然而在混凝土中,每种材料分别占多大比例?每种材料的用量取决于哪些因素?同学们了解得并不多。今天我们学习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这一节,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这种导入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
直观演示式导入
直观演示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演示实验、模型、多媒体等,引起学生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关注,然后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而然过渡到课题教学的导入方式。
例如在讲“安全玻璃”时,教师问学生:“见过玻璃吗?”学生回答:“见过。”接着教师给学生展示几种玻璃样品,如钢化玻璃、夹丝玻璃、夹层玻璃等。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一下这几种玻璃打碎之后的形状,学生看后肯定很惊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自然过渡到所要讲的内容“安全玻璃”。
这种导入方式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加强对将要学习新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是自然学科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
比较式导入
建筑材料中有些材料,虽然属于同一类型,但实际上其性质有较大区别,学生容易把它们混淆起来。对于这类课,采用比较式导入,既利于运用已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新旧概念区别开来。
如在讲“石膏”时,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导入方式。“同学们,我们已学过‘石灰’,对石灰的性质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学习‘石膏’这种材料,石灰和石膏虽然都属于气硬性胶凝材料,但是它们的性质有很大差别:第一,凝结硬化原理不同。第二,凝结硬化速度不同。第三,硬化后体积的变化不同。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学习时,作具体的比较分析。”
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学生明白石灰与石膏的异同,从复习旧知识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进行探求的好奇心。同时教师所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悬念式导入
悬念式导入是指教师利用上课初几分钟的最佳时机,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问题导入到新课之中。
如在讲“木材”时,可尝试这样导入新课。教师首先给学生讲一则谚语——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两三年。这句谚语的大致含义是指某种材料在干燥的情况下经久耐用;在特别潮湿的情况下也能经久耐用;但时而干燥、时而潮湿,含水率经常变化时,则其使用寿命却很短。教师接着问学生:“这句谚语描述的是哪种材料?为什么这种材料具有这样的性质?这种材料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种导入方式贵在巧设疑问,启发思考,让学生急切地想解开谜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处于活跃而紧张的气氛中。
教学导入,就如戏剧的序幕、小说的开端、乐章的第一个音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短”,导入时间要短,语言要做到简短;二是“新”,导入要有新意、形式要新颖;三是“精”,语言要精炼,切忌拖泥带水。新课导入是一种技巧,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因课而异,导出新意。作为建筑材料教师,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使导入艺术不断成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长江.建筑材料[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2]张海梅.建筑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