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与思考

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与思考

日期: 2006-4-26 4:58:42 浏览: 15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常州技师学院 周晓伟 王士南

关键词:学分制 学籍管理 素质教育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满足学习的社会化、终身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高等学校,是伴随选课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20世纪以来,学分制作为弹性选课的配套手段,为众多国家采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这一决定为学分制推行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和不完全学分制两种形式。完全学分制学生选课的弹性范围较大,不但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还有选择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权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施的就是典型的完全学分制。
2003年9月我校开始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配套试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中的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吸收了学分制的某些长处,如对课程的选修,给予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自由度等。选课范围主要局限在本校各系部规定的选修课范围内,每一学年规定相应的学分,学生在本学年修读取得学分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在技工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技工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突出技工教育的特点,已成为当前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实行学分制是技工教育改革的需要
1.学分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技工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以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需求的素质。学分制的弹性选课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强化专业方向,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2.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由于技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因此造成技校的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要求相差很大,对开设的课程和所学的专业不适应。采用学分制管理有利于满足学生增强学习自主权的要求,缓解教与学之间矛盾。
3.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把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能力的加强放在首位。每个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个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学习基础、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各有不同。实施弹性选课,为受教育者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创造了条件,有利学生个性发展。对于这些未成年学生来说,弹性选课对其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4.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定,改革传统的学习制度,实行弹性的学制,与国际职业教育的模式相接轨,这是当前技工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学分制的实行符合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要求,能保证弹性学制的顺利运作,能促进学校办学的多元化发展,增强办学的灵活性。
二、实行学分制应解决的几项问题
1.用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实行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的课程结构应该由必修的“宽基础”课程和选修的“活模块”课程所构成。
(1)必修课。是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必开课程及保证学生培养合格必须修读的课程。必修课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
(2)选修课。指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选修课为分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指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关,构成专业特色的部分课程组合。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专业定位、学校开设课程,在限选课组合模块中选修若干课程。任选课则指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和发展与学生兴趣特长和潜能的课程。学生可依据自身需要,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自主选修若干课程。学校应充分重视任选课的设置,提供较多备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目前,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者之间的学分比例安排大致为65∶25∶10。随着办学条件的进一步完善,应适当加大任选课的比例,给予学生更多选择修读课程的权利,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2.用学分和绩点学分来构建评价体系 实行学分制后,学分是计算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计算课程学分一般以15~25课时为1学分,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则以30~40课时为1学分。二年制毕业生总学分一般要达到80~100学分,三年制毕业生总学分一般要达到140~160学分,四年制毕业生总学分一般要达到190~210学分,五年制毕业生总学分一般要达到230~250学分,六年制毕业生总学分一般要达到280~300学分
学分可反映学生学习份量的多少,但不能表示学习质量的好坏,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需用绩点学分来衡量学习质量的好坏。据了解,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绩点学分的计算均是用课程成绩对课程学分进行加权计算。加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百分数加权。绩点学分=课程成绩%×课程学分
(2)分等级加权。将课程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不及格绩点学分为0,其它等级按下表的加权系数进行计算。
成绩等级/课程成绩/绩点学分
优秀/90~100分/1.0×课程学分
良好/80~89分/0.9×课程学分
中等/70~79分/0.7×课程学分
及格/60~69分/0.6×课程学分
不及格/60分以下/0
(3)及格分数加权。其加权的主要特征是:考核不及格绩点学分为0,考核合格即可得到加权系数为1的绩点学分,60分以上加权系数大于1,如80分按 1.1加权,100分按1.2加权,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绩点学分=[1+(课程成绩-60)×0.5%]×课程学分
第(1)、(2)种加权法的优点是计算相对容易,但考核及格与考核不及格的加权系数差距不大,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轻视或放弃某些学分少的课程;其次可能出现有偏科现象的学生虽有几门课程不及格,但绩点学分仍然高于各课程都及格的学生。因此,慎重考虑加权系数,是科学、合理评价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的关键。第(3)种加权方法增大了及格与不及格加权系数的差距,相对缩小及格段的加权系数的差距,能克服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虽计算公式稍复杂些,便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和管理是很容易实现的。
3.按弹性学制要求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属一项政策性很强的规定,若不相应改革传统的技工学校学籍制度,就无法使学分制顺利运行。因此需要构建一个适用于学分制运行的教学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必须考虑三个基本原则。
(1)激励性原则 学分制取消留级制度,而改为“留科”制度。考核未合格的课程,允许学生带科升级,给予补考、重修的机会,这对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不会因一两门课程不及格而放弃学业。有利于充分挖掘个人潜能,促进学生量力而学,修满规定学分。对于在校学习期间修满学分确有困难的学生,肄业离校后允许通过参加学校的培训、社会的自学考试或技能等级考试获取学分,鼓励其完成学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选修第二专业课程或提前选修后续课程,修满学分可以缩短学习时间提前毕业。
(2)个性发展原则 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面对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尊重学生的意愿,创造一个自主的、宽松的发展空间,赋予学生具有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权利。实行学分制就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较多的备选课程,指导学生自主、合理地选择课程。
(3)实践性原则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实行学分制应改变只重视课程考试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方法,重视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生获得社会认可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经学校审核认可后可获相应的学分。参加校级以上技能竞赛并取得名次,可获得奖励学分。
4.按学分制的要求完善办学条件 学分制的实施是全方位深化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管理、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等一系列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在人财物等方面采取得力措施,才能保障学分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1)更新教育观念 技工学校多年沿用传统的学年制进行管理,试行学分制就要求全校师生解放思想,破除旧的教育观念,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从观念上接受学分制,它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根本性的改革,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人才多样化、复合型的必然要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创新和协作,以逐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同时还要转变教育只为社会需要服务而忽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念,宏扬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学校要加强宣传,帮助广大学生以及家长充分认识深化技工教育改革,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学分制,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生选科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将大量增加,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开出新颖、实用的选修课程。学校应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进取,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理论,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尽快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的专家来校授课。
此外,随选科制的实行,班级学生流动性加大,要求任课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教书又要育人,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注重对学生的独立自主及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3)优化教学资源 实施学分制,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将增多,这对教学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配备足够的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计算机房、阅览室,以及课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教学多媒体软件等。学校应优化设备的配置,实现师资、教学设备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而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
(4)建立全新评价体系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的成绩既有量的考核——学分,也有质的考核——绩点学分。实行学分制,既要保证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到学分,又要在学生成绩分析上体现正态分布。对于某些具有特色的课程,难以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成绩的好坏,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和方法,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对实践能力强的课程,可以采用口试、社会调查、现场制作或操作加以考核。
(5)加强教学管理 实行学分制工作面广量大,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必由之路。在试行学分制工作过程中,应开发课务、考务、教材、选课、登分等管理软件,以保证学分制的运行。要以学分制为契机,促进学校管理手段现代化,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效能和科学性。
总之,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只要本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赢得社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技工教育事业就会有灿烂的明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