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语文教学重在“学求其博”

语文教学重在“学求其博”

日期: 2006-4-5 3:20:24 浏览: 14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除教求其精,重点是学求其博。
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学习语文,而一切客观领域又都存在着语文教学的信息源。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得建立"大语文"的思想,要有"一切皆可为语文所用"的意识,从而在视听读所接触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积累文学底蕴,提高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学得博",在教学实践中,宜从两个方面方面操作;一是课堂上注重把课文内容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进来,融会贯通,增大信息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把学生从狭小的课本天地中解放出来。拓宽视野,让他们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语言,以提高语文素质。
其一、超越课本。我非常重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有时不免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在知识方面做到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如教游记散文《内蒙访古》,当讲到在大青山脚下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时,请学生回忆在《长江三峡》中读到的有关王昭君的事迹和出生地:香溪,还有杜甫在《咏怀古迹》一诗中咏汉明妃的诗句;并由此而提供有关资料《西京杂记》中对王昭君的记载,使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理解"和亲政策"的历史价值,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眼界,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以为在课堂上经常恰到好处地向学生"灌"一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未来成材也是有帮助的。
其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以各种语文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语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预习课的目的性
为了"带着学生走向学科",让学生的思想器官开动起来,活跃起来,我改革了早读旧有的模式。将早读的半小时一分为三,前十分钟读诵所学课文;中间十分钟是推荐名人名言和古诗词的赏析;后十分钟是名著导读。自行确定篇目,自己寻找参考资料,自己动手编写讲稿,其间学生表现出来的投入的主动性,思想的深刻性,分析的逻辑性,表达的生动性,连我们这些自以为了解他们的老师都是始料不及的。象高一(4)班的王雅同学,她导读的是夏洛蒂的《简爱》。在简介了作品的内容,分析了写作技巧之后,她是这样作小结的:"作为一个女性,我常常在想,简爱这个出生低下,貌不出众的女人,为何会赢得世界上那么多男人和女人的敬佩?原因是她小小的身躯里有一颗善良的心,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我想,这就是我今后努力的方面,也是我读完《简爱》之后的最大收获。"这发自肺腑的言语,来自心底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感召力,无论是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都是十分强烈的。这样的早读,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汲取文学素养的场所,对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陶冶学生的人格和灵魂,都是大有益处的。
2、课时安排的灵活性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没有学生自己的诵读、吟味和顿悟,都是事倍功半的。而纵观语文教学的现状,教一篇课文,其中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时间被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占用了。学生缺乏自己的咀嚼品味,因而很难直接从作品中汲取思想营养和得到文学陶冶。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中采用"课时分段法",将高中五节课四一分段。前面的四节课作课本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用,后一节作扩大阅读之用。扩大阅读的一节课安排在教室(班级中设有小小图书馆),甚至到图书馆或阅览室阅读课外书籍。读物可以是学生自己选的,或是老师指定的。当然,扩大阅读的课时,也可作为阅读交流之用。定期让学生回报自己扩大阅读的心得体会,相互促进,以提高扩大阅读的成效,这样的"课时分段",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书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更多的语文材料,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设计问题。
一般来说,设计问题应当遵循"八要"的原则,即:提问要具体,;指向要明确;切入要小巧;难易要适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尽量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等特指问;要尽量运用短句;;要多用生动活泼的口语。
例如,我在执教《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时,采用了"九问十叠两猜想"的教学板块,设计的问题都遵循了"八要"的原则,学生一听就明白"问点"是什么,范围有多大,因而竞相发言,非常踊跃,根本不需要老师反复的引导、暗示或纠正,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回答成功。总共21个问题,提问30余次,包括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和老师评点在内,每个问题所花时间约一分半钟。在一节课中,我少则提问5次,多则提问24次,一般提问10次,如果再加上学生的提问,在一节课中,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最多可达30个。
4、课后作业的综合性
语文教学的"听、说、读、看、写"并举,这已是语文教师们的共识。可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不少老师无意识地会将砝码移向"读、写"。反映在作业布置上,便成了千篇一律的书面作业。究其原因:客观上来说,是"应试"成分在作怪,主观上来说,总认为写下来的东西才是"靠得住"的。而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语文学习的广阔领域、教学对象的生龙活虎置一边而不顾。我以为语文教师不该这样"带着镣铐跳舞",所以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中,应采取"听、说、写、读、看"并举的方法,力求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精讲博学,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标准,要完美地达到这个标准和境界,并非易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继续向着这个标准和境界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