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中学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的设想

职业中学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的设想

日期: 2006-1-7 23:12:08 浏览: 17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 戴志浩

摘 要 要适应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给以自身正确的定位,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深入开展这一活动,本文将结合职业中学教学一线的实际经验,作精心设计和思考。部分已付诸实施。
关键词 专业 课程改革
要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跨世纪目标,迫切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其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以市场要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人的发展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给以自身正确的定位。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中职群体有着较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群体又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他们已是中考的失落者,他们拼尽全力没能挤进重点中学的大门,他们中考的成绩落差巨大,好的有近六百分,差的不到三百分,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运而生的是中职的分层教学,有目标围绕对口升学的综合职高,而更多的则是目标围绕就业的普通职高。普职学生中考成绩四百分左右,可以说在他们的学习上已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佳,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意志品质薄弱,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学科间不平衡,偏科现象严重,更甚者由于多种原因已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保持学校稳定,维护中职教育良好社会形象意义深远。
教育部2001年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有关院校的大力配合下,开发了83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和教学指导方案(以后简称《方案》),其中就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它对本专业课程设置,部分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专业设置标准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它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化基础课要求都依附于教职成[2000]7号文颁布的教学大纲。
《方案》中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意见,是现阶段中职教育机电专业使用的指导性文件,它的权威性不容置疑,按它的要求所能达到的培养规格也是高层次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职业中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离《方案》要求相差甚远,有些可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可窥一现全貌,初中毕业许多学生英语就不及格(有的甚至只有二三十分),而现在一味求全、求高,它必然使学生越来越丧失学习兴趣,而牵一发动全身,牵移到别的学科,使学生逐渐对所有学科学习丧失兴趣。
课程改革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办法。目前,全社会都在讲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发展。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对职业中学部分学生,根据学生入学基础,按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着重突破技术训练程度,针对本专业特点,打破学科的限制,按专业需求进行取舍,强调能力本位,突出技术、技能的训练地位。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较大的重组和调整,构建一种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必需,够用,实际”的知识点。
我们希望利用教学一线的优势,通过实际性工作,摸索出一套既符合专业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创新创造条件,并能以此推广到其它所有专业。
一、本课题实验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方法
1、进一步修订完善机电类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在机电类原教学计划基础上作进一步修订,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群需要何种能力要求,以所确定的能力要求为基础,调整组合成该专业的课程体系,适度向专业倾斜,体现文体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学生技能训练服务这一基本思想。在课程中不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全面制订(修订)切合学生就业需要的各科课程标准
对新生的原入学基础和本专业毕业班就业知识需求作两个具体的问卷调查,了解两方面情况,一、现阶段机电专业入学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结构、兴趣特长、健康状况、发展目标等;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要求规格(也包括以上等方面)。有了以上基础,便于根据新教学计划,制定学科课程标准,对原教材进行取舍,使中职教育能力和生产实践结合更紧密。
3、大力推行语、数、外等文化课教学改革
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应用性,注重和生产实践的结合。既保证基础知识的厚度,又能突出重点。如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应用文写作的指导,数学教学中强化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英语教学则更需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强化基础,注重实际,注重口语教育,并能配合围绕主题进行学习。
4、专业基础课构建综合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为了增强毕业生就业及就业后转岗的适应性,就必须采用“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门化方向,供学生毕业前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意愿,选择一个专门化方向,进行强化训练,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和知识准备,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阔的择业途径和自我发展能力。
而在其基础课教学阶段则不宜分得过细,则可以根据前面要求,针对专业特点,打破特定界限, 强调能力本位,突出技术、技能训练。对课程内容结构可进行较大的重组调整,形成综合课程,涵盖“必需,够用”的知识点。
5、专业课尝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加大实训改革力度,密切实训和专业课教学关系,构建项目式,模块化课程,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技能考证和学生技能实质性提高为最终目的。创造条件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尝试。
6、用好学分制,规范学生就业推荐流程。
可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确定专业方向,自主设置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课程,使专业教学的适应性明显增强。执行学分制时,如按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则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公益劳动可按每周2学分计算。对有创新成果或突出贡献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奖励学分。
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点,良好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技能、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育各个环节,应努力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学校育人与社会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并与专业教育相互穿插渗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在学生毕业实习推荐时,严格规范推荐流程。真正保证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有优先选择权。同时保证推荐实习的学分底线,即保证毕业生的质量,严格把关,不达规定学分坚决不予推荐实习。不达规定毕业学分,坚决不予毕业。
7、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有了以上基础保证,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中,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及过分倚重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课堂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开设指导性自习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成为必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加强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例如: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等内容都应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理论和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掌握教学的进度与难度,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地演示,再通过测试软件,即可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程度,这就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若能大面积地推广多媒体教学,那么将彻底地改革“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实验研究所依附的重要观点
1、让本次实验研究真正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怎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信息量日益增多,中等职教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将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转变势在必行。本次围绕中职机电专业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会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更多诠释。
2、让本次实验研究真正符合科学的人才观
让本次实验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真正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求全、求难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真正价值的过程。
能更进一步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中职教育和现代生产的关系,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或合资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人才密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单机,单工种操作;而在小企业,由于设备,加工手段相对落后,大学生少,技术力量缺乏,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毕业生非常受欢迎,他们既懂机、又懂电、更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往往能胜任多方面工作。所以现在“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校企的欢迎。
3、让本次实验研究符合科学的教学观
本次教学改革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学生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厚度。因此,也只有摆脱传统教学论概念中“课程”的内容,并让教师真正参与其中。教师既是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这才能真正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一种新的“解放”,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重大突破。
本次实验中对于英语等文化课教学方法的改变,对专业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将会更多地注重教学互动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寻求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让本次实验研究更符合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针对职业学校前面所述的许多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死搬教条,生搬硬套,往往是行不通的,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学生更大的发展潜能,让学生真正处于发展之中。同时在学生教育中我们也应最大程度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展开形色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中职教学可以紧紧抓住“技能训练”这一切入口,许多中职学生往往是“本本主义”的牺牲者,实际上他们也不乏聪明才智,他们也不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要让“本本”成为紧锢他们的枷锁,给“技能”以更多的生命力,往往会释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绚丽光彩。
三、本课题设计的应用价值
根据近年来毕业生提供的企业反馈信息,结合访谈,可以看出现行课程设置所提供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够用,但考虑择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毕业生普遍希望加强和改善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1. 计算机和新技术应用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的职高毕业生,要求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加强机械CAD(或电子CAD)、数控技术、PLC、微电子技术教学的呼声也很高,这是科技发展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工作岗位的需要。机电设备越来越先进,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工作。
2. 外语能力
调查显示许多职高毕业生要求实质性提高英语水平,这种要求基于两点客观原因,其一,大量机电设备从国外引进,胜任岗位工作需看懂外文说明书或技术文件;其二,在某些外资企业工作,有与外方人员的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会更高。
3. 管理与营销能力
调查中,许多毕业生提出应增加如ISO 9000等企业管理的新知识,应加强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加实用化,以满足管理、市场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并为今后竞争管理、营销等岗位打下基础。
4. 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适应岗位操作工作,毕业生普遍要求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希望在校就能获得多种岗位操作技能,走出校门就能胜任岗位工作或二次就业的要求。由于数控技术的发展,数控设备的增多,提出应加强数控操作实训的也很多。另外许多职高毕业生都要求加强技能考证训练。通过调查了解到持有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容易,待遇较高,提拔较快。随着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正式实施,是否有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将成为就业的前提。因此加强技能考证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给予充分地考虑。
5. 语文能力
调查表明许多职高毕业生希望加强语文的学习。良好的语文能力,是自我推销、应聘求职制胜的关键,也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公关交际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等都与语文能力有关。
6. 自学能力
调查表明,许多职高毕业生都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在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一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二是学习新技术,以提高岗位工作的竞争能力及寻求转岗机会,以期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待遇。因此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毕业生今后的发展。
7. 社会交往能力
许多职高毕业生要求加强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员工的良好社会交往能力是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和团队精神的基础。对于营销人员,社会交往能力更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
本课题实验研究将围绕以上所提到的各个方面,将作重点的思考和教改尝试。其中围绕英语教改所进行的主题教学法,教改阶段性成果(部分自编教材)以及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理论综合课程(部分自编教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会给人以崭新的感觉,我们相信通过该系列教学的本专业学生将更符合企业的要求和拥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途,我们也将对毕业生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调查,以检验实验研究的成果。
四、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
1、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主要参考文献);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已有相关成果);
3、江苏省溧市职业教育中心学分制实施细则(已有相关成果);
4、教职成[2000]7号文颁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各科教学大纲(主要参考文献);
5、普职英语教方案(已试行一学期)(已有相关成果);
6、职业中学《车钳工工艺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研究》(常州市级课题,已结题并作滚动研究)(已有相关成果);
7、《中等职教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校级课题,省十五规划课题,已结题)(已有相关成果);
8、《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文献);
9、《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文献);
10、《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文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