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巧设问题

巧设问题

日期: 2009-12-18 5:50:47 浏览: 12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靳寺职中 马文清

在教学中,能够把所教的内容讲述得清楚、形象、生动,使得学生能够听懂、理解、掌握,并提高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的最高追求。
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除了熟练的掌握教材,还要绞尽脑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繁多,诸如谈话教学、讨论教学、探究教学法等等,但“教无定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设问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思维不是因问题而发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设问题,是有效地触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往往使得所讲授内容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收到化难为易的良好教学效果。
在《畜禽繁殖与改良》第一单元课题二中,对“遗传规律的发展”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设问教学法。
在讲授“不完全显性”时,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安德鲁西鸡的毛色有蓝色、黑色和白色三种,黑色对白色为显性。如果用纯合体黑羽和纯合体白羽的安德鲁西鸡进行杂交,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过的分离规律,推断F1的表现型。
学生听完这个问题后,几乎都不加思索的会回答出:F1的表现型应该是白羽。
正当同学们自以为是的时候,我用特别的语气告诉大家:同学们的回答是错误的!
这一来,同学们都愣住了。因为同学们对刚学过的分离规律的确是太熟悉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在F1应该表现为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问题中不是说得明白,黑羽为显性吗?肯定是老师错了!是的,同学们的推理很有道理。
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以及出乎意料的答案,就使得同学们产生了一个悬念,首先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基本上保证了同学们听这节课能够高度集中,其次,能够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时,我便不失时机的过渡到对教学内容的讲解:
在孟德尔分理规律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在F1只出现一个亲本的性状(红花),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白花)得不到表现,呈现出完全的显隐性关系,我们把基因的这种显隐性关系叫做完全显性。但是,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是相对的,就像上面的这个问题,纯合体的黑羽鸡和纯合体的白羽鸡杂交,在F1中,不只是表现出显性(黑羽),隐性(白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从而使得杂种的表现型介于双亲之间,所以,F1的表现型不是黑羽,也不是白羽,而是蓝羽。象这样,一对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显性基因和 隐性基因在杂种个体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从而使杂种的表现型介于双亲之间的现象叫做不完全显性。
至此,同学们的“疑”被解了,对“不完全显性”的教学也完成了。学生明白了:
1. 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相对的;
2. 什么是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
3. 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遗传各有何特点。
在这堂课中,由于所教学的内容都是类似的遗传“特例”,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我就采用了:举例――设问――解疑的教学思路,使一节学生较为难懂的问题得到了简化,学生在不断质疑,思考,分析,理解中接受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教学中设置问题,绝非我们经常很随意的“对不对”、“是不是”等之类问题,而应该力求突出“巧”:
一. 设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学中设问,或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或为引导理解教材重点,或为启发突破教学难点等等,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不可随心所欲。
二. 问题的设计要有个性。力求把问题提得巧妙、有趣味,富有启发性,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的自觉性,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要尽量避免枯燥、呆板的,或“审讯式”的提问。
三. 要把握好所设问题的难度。首先,所设的问题要有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
四. 问题的设置,要与教学内容有严密的逻辑联系。通过设计问题,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推理,从而生成新知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问题,往往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