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

日期: 2009-11-1 13:20:59 浏览: 18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叶文杰

按照教育部周济部长的讲话精神,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就是要培养受过高等教育而又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今后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统计显示,“十五”期间,是机械工业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全行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五"计划中,机械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15.8%和16.1%,机械产业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产业。而且当前我省正处在轻型产业结构优化和重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已成为拉动工业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但我省机械行业也面临着诸如工艺装备水平低,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等问题,因此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机械类人才培养方向、实践教学方面尚不够理想,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接受工厂较长时间的再培训。面对机械制造与加工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院对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结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如何推行产学结合、创新办学模式。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高职院校如何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1、树立市场需求导向观念,积极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高职高专院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好专业的调整与设置工作,坚持以市场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观念,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面向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岗位服务,为企业培养最需要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专业设置应有尽可能稳定的生源和就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从而保持高职教育的前瞻性,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2、注重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学校专业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企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才能了解职业岗位群的人才供需情况。从而确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模。专业培养目标及其正确制定,是构建高职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学资源开发的依据。是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所以培养目标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依据来确定。只有这样,所培养的人才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高职高专教育旨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义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工作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订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此外,还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的教师队伍。改善高职高专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高职高专教育来说。己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要做好规划、探索机制、并通过制定政策来加以落实教学资源开发。
4、开发教学资源,实现培养目标
为了科学、高效地组织教学,实现培养目标。就必须开发出科学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包括教学软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硬资源的开发两部分。教学软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学文件的开发。由基本教学文件和辅助教学文件组成。基本教学文件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实习大纲及实施意见、教材、实验指导书。各种能力考核标准等。专业教学计划要体现明显的职业性和高职特色。课程开发必须坚持能力本位,突出实践性,打破学科性体系。加强综合课程的开发。辅助教学文件主要包括专业教学手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教学挂图、胶片、电子自学读物等。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做好教学软资源的开发,制订出合理的基本教学文件和辅助教学文件,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学期的学习内容、教学计划、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竞赛项目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教学硬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图书资源和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开发等。
5、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探索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要改革校内实验室教学,尽可能增加一些有利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工艺型 、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努力做到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实验操作和测试到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均由学生独立进行。要按专业人类组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学资源的效益。可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或与企业签订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6、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努力搞好学生的顶岗实习
依托行业办学,培养适应技术进步人才,从2007年来,机械系选择和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针对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定制人才,如与大型企业“中集集团”合作创办“中集班”。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量增加实用性技术性课程的教学,强调了职业能力的养成,以适合企业人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由于机械类专业所要求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其他专业显的更为重要,在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培养的要求,所以对我校毕业生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我们的毕业生存在一些眼高手底,急功近利,不能安心工作的毛病。而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达到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等的锻炼和培养,实现“工”与“学”的结合。利用漳州发达的机械行业的设备和技术资源,鼓励学生扎根专业、扎根实践,完善所学的机械理论知识,并着重克服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能安心工作的毛病。
本人认为,以机械系现有的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工学结合实训模式:一是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工”以企业为主,“学”以院校为主,学工交替:二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如数控实训基地,为社会企业提供来料加工,学生一半时间上课学习,一半时间在实训基地顶岗上班。我在06年学院组织的企业调研中,与漳州一些机械、机电和电子等行业企业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他们对第2种模式还是比较认可,认为我校数控基地投资巨大、设备先进,又是可以投入工业生产的,如果利用起来组织一些局部工业生产,可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因为可以节省设备投资,我认为,这存在相当的可行性,当然,具体操作必然还可能出现如与教学或实验实训的冲突,实施管理的难度增大等问题,但其它一些高职院也正在做这样的尝试,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采用该模式,与一些中小企业合作,从这些企业接到生产任务,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材料加工,学生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实训。
二、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应做好的工作
在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过程中应积极做好以下方面的:首先要妥善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实习往往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往往眼高手底,急功近利,不能安心工作,对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的适应有个过程,学院在学生刚开始实习的时候,要与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学生的适应能力很强,一般个把月就能稳定下来。对少数不愿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要安排他们回校继续学习。其次学院要积极和企业协商,不断完善学生实习补贴发放制度,保证学生获得合理的报酬。学生在实习期间,合理的报酬既能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又为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可能。一般在实习的前三个月,企业提供免费食宿,三个月后按月发放一定的报酬,以后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待遇。学生毕业后,企业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学生签署劳动合同。另外学院要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学生生产安全处理方面的协议,共同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这样,杜绝学生实习期间安全事故的发生,能保证学生在企业稳定的实习。
三 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需解决的问题
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对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院要不断更新教学计划以确保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同时对到企业给学生上课的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没有相关的规定,真正愿意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太少,学院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求愿意合作的单位,而且效果不好。
高职院校的发展告诉我们,在社会变革、转轨时期,一所学校要立足不败之地,最为关键就是认清形势,站在时代与科学发展的制高点,从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高瞻远瞩,明确学校自身的功能发展定位,拓宽思路,大胆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坚持产学紧密结合,多纬度全方位地满足地域和社会需要的特征;在管理模式中力求构建一个开发的、柔性的以学习者为本的动态制体系;在教学模式中构建的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向技术型、开方型、综合型高职院校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