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基于技师学院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综述

基于技师学院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综述

日期: 2011-11-7 19:17:13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戴春绿

    摘要: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技师学院实训课程体系理念构建问题,以此为依据在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和焊接加工等三个专业进行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同时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岗位群提供岗位情况在数控加工专业进行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岗位群对接情况研究,进而强化了实训课程体系四个载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教材开发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构建了新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新实训课程体系在校实施过程和毕业学生在企业对新课程体系的满意度反馈工作,同时在数控加工专业对新实训课程体系试运行测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形成四个研发报告,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部分课程标准、部分实训教材及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发表系列科研论文,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就业课程体系建设目的。
  关键词:技师学院;零距离就业;实训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研究

  一、背景
  《基于技师学院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是涉及学生就业的技师学院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技师学院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历史沿革看,由于受办学理念落后、生源质量下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技师学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企业岗位配套的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学海网(www.xuehai.net)共性突出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紧密,课改还没有让学生真正学起来了,学生普遍的“厌学”和教师普遍的“厌教”依然是技师学院的主流现象,就业情况过多的停留在简单的劳务输出派遣上。急需调整传统的实训教学理念,构建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强化实训课程体系载体建设,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我院的零距离就业是指按照分层次实训体系所构建的实训课程,涵盖了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多样需求,实现了毕业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及合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二、新实训课程体系理念构建
  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调研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结合多年来从事职业教育的经历、当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和突出技能教育等因素,我们在新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上提出分层次实训教学理念。其观点是研究学生技能形成的认知过程,细化实训教学各个阶段的实训侧重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实习侧重目标选择不同的实训设备(手段)来实现总体目标,达到在保证学员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在投入有限资金情况下能给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训工位,降低实习耗材,保证学生实训质量。例如数控加工专业分五个层次实训。“五级实训体系”即“认知性实训-虚拟性实训-教学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校内)-顶岗生产实训(企业)”(见表1)。表1阐述了各个实训层次与对应的实训目标的关系。每一个实训层次,均有一个实训目标与之对应,完成这一层次的培训目标。
  三、新课程体系的形成过程
  根据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发报告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岗位群提供岗位对接报告的要求,构成实训课程体系任务群(即实训任务体系),如数控加工专业“五级实训体系“模块分解图(见图1)。
  四、新实训课程体系的载体建设
  新实训课程体系的载体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教材开发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课题组在四个载体建设中遵循如下规则:
  (一)人才培养方案载体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上,是基于工作过程构成的培养模式、目标、职业范围、职业能力、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构建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和焊接加工等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标准载体建设
  课程标准是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文件。设计依据:职业工作领域和工作过程分析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任务、教学分析和课程方案设计的结果。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课程实施与评估的基本依据。同时给出课程标准制定原则和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开发了三个专业36门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的课程标准。
  (三)实训教材开发载体建设
  我们在开发实训教材过程中时,注重体现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各个实训层次的要求,着眼于自身实训资源和一体化教师教学教学水平,突出任务引领型教材特征的编写工作。三个专业共开发36部本实训教材,其中已由高教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劳动出版社出版教材4部;由高教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机械出版社拟出版教材5部;其他为校本教材。
  (四)实训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载体建设
  根据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文件、课程标准,实训计划的执行情况管理、实训基地及一体化教室管理、导师制实训管理、教研室管理、学生成绩考核管理、教师教风管理和学生学风及考风管理等八项制度建设。
  五、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有效的实训质量评价的前提是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包含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效果。
  我们从教学结果的检查,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入手,设置实训教学管理、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等3个一级指标,并下设22个二级指标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制定指标内涵及打分标准,评价方法及评分依据等。其中实训教学管理二级指标包括教学文件、课程标准和实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实习基地及一体化教室管理、导师制实训管理、教研室管理、学生成绩和考核管理、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及考风等8项;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二级指标包括师资素质及培养、实训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教室建设、论文及课题、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应用现代虚拟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等7项;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完成综合实训任务能力、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一次性就业率等7项。
  六、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
  为检验实习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我们按照22个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数控加工专业在校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真题真做,认真自评,普遍认为指标体系设计合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实训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促进技师学院面向市场按需办学,实现零距离就业。同时对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和焊接加工等专业,2009—2011年间毕业的510名学生及其所在的95家企业,采用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跟踪调研。通过企业和毕业生两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效果反映良好。

学海网(www.xuehai.net)

  七、新实训课程体系实效性
  通过对新的实训课程体系试运行,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际效果显著: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加强。形成互动、积极、活泼、生动的学习气氛,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对所学技能的操作步骤、学习方法、技能要点掌握的很清楚,学习效果好。
  (二)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得到强化。“双师型”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主导作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锻炼了师资队伍。
        (三)通过构建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监控力度成为实训教学卓有成效的有力保障。使教师授课目标明确,教学文件更加规范,评价标准更能促进各种积极因素的发挥,各项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通过毕业生反馈跟踪调查,新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就业率指标明显有所提升。
  (五)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我们认为可以完全推广到其他职业院校应用,以此缩短探索技能提高的盲从期,能够很好的加快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此外,还可根据自身实际,加以补充完善。
  八、自我评价
  (一)相对新实训课程体系而言
  1、新实训课程体系科学性
  (1)体现在行业对职业特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和行业部委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3)体现在技工院校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和特色。
  2、新实训课程体系先进性
  (1)渗透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实训理念。在办学模式上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理念,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一体化教学思想。
  (2)渗透新的内容。内容更新反映特定岗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等新情况。
  (3)渗透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同时,充分利用岗位工种的专业化软件、设备进行虚拟、数字化和一体化教学。
  3、新实训课程体系应用性
  应用性强体现在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从而实现技师学院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4、新实训课程体系推广性
  在我省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推广性研究,出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分层次实训体系构建方案》,该实训课程体系逐步在实训教学中运行。
  (二)课题主要成果
  1、编写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编写三个专业课程标准36个
  3、编写实训教材36部
  4、编写三个专业实训管理制度1部和开发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1套

  5、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4篇
  (三)不足
  1、实训课程体系的实践力度不大,需多层面反馈教学效果,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2、一体化教材建设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材。
  3、需进一步完善四个载体建设工作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跟踪调研工作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俊逸.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创新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东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实践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