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探讨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讨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日期: 2011-8-9 13:58:5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丹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中小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定位于培养能同中小企业“同成长、共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能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人才短缺,从而实现双赢。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发改委统计,占全国企业数量99%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国75%的就业 [1]。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中小企业更是最主要的就业去向。笔者曾对上海、广东和山东三地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高专院校近千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意愿做过统计,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75.6%,而在就业意愿方面,在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比较时,期望到中小企业工作的学生不足1%。从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选择到中小企业就业,但又不满意工作条件和待遇,缺少与中小企业“同成长、共发展”的思想,频频跳槽,不仅自身发展受到制约,也造成中小企业无人可用。学海网(www.xuehai.net)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定位于培养与中小企业“同成长、共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能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人才短缺,从而实现双赢。
  一、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造成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与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匹配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小企业的用工制度不完善打击就业积极性、如毕业生就业期望高,宁愿到外企国企做职工,不愿到中小企业做主干,但最主要还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模式存在缺陷。具体而言,高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切准行业的需求脉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现在很多高校在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时没有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不作市场调研分析,在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上没有与企业需要衔接,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所学到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或不够用。贪大求全,盲目增加专业,结果造成同层次、专业相同或相似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造成市场过剩。
  2.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盲目追求“一专多能”,但由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没有准确把握行业的本质需求,有些教材明显滞后,使学生无法了解最新的行业需求;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做不到因材施教,培养“90后”的学生还用“70后”的培养思路;加上三年培养周期的限制,不但“多能”没有培养出来,“一专”也不再突出。甚至在学校内部,各系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沟通,不同系部不同专业之间开设一些雷同的课程,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各专业的办学特色不再突出,降低了学生的竞争力。
  3.师资队伍建设与扩大招生不同步,师资匮乏。许多高职高专校校的规模在扩大,学生人数、专业也在增加,而新教师的引进的速度明显滞后,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总量不足。有些任课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形成了硕士生教本科生,本科生教大专生的现象。再加上新进的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缺乏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学不到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学生缺乏真功夫,到社会上就会遇到求职困难。
  4.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导致毕业生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道德。这种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急功近利,易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就业时不看职业发展前途,以工资高低作为就业的唯一准则,哪个企业钱多往哪个企业跑。二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过于强调自我,不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不能很好的处理单位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影响了工作的热情和效率。三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稍有不顺就跳槽,有时甚至摒弃职业道德,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采取非法或违规手段去职,更有甚者窃取、泄漏或出卖企业秘密,直接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
  企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75.6%以上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立足于中小企业的需求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根据对中小企业用人需求所作的调查,中小企业现在紧缺能与企业“同发展、共命运”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又需要企业员工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中小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可具体到以下几点:
  1.专业知识硬、动手能力强。企业当前紧缺的是高级技工一类的现代技能型人才。现代技能型人才,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而是以技术科学为指导的“技能型创新人才”[2]。即使他们仍然是在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也不再是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机械操作者,而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其本质而言已经转化成为一种适应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技术型人才。这种现代技术型人才首要的能力要求就是专业知识硬、动手能力强,不仅要熟悉现有的操作,还能跟上技术进步进行技术创新,能挑起企业产业升级的重任。
  2.综合素质高、心理素质好。中小企业需要的是能服务于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为在企业生产、管理和对外服务的第一线工作,除了要求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企业还需要员工具有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
   3.职业道德高、能吃苦耐劳。现代技能型人才是服务于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专门人才,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专门面向“一线”的人才。这些“一线”的工作岗位大多较脏较累,初期待遇较低,因此毕业生必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与企业同成长、共命运,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

学海网(www.xuehai.net)  三、针对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以下调整
  1.牢固树立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面向中小企业的需求,开设或者裁减相应的课程,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区别于一般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讨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等。
  2.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如果没有特色,没有独特的功能,没有社会承认的质量与地位,就必然会丧失发展的空间。因此,进一步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沿着“跨越—转型—提升”的方向前进,将成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本学校所属行业的要求和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自己的主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上,深挖潜强化特色,在一定时期内安心当前办学层次,立足于自我发展,致力于做大做强、办精办活。另外,还要根据最新的行业需求调整办学思路,使教学与行业需求同步,使用的教材要常更新,使学生能掌握行业的最新需求。
3.在强化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按照最新的统计2010年在校生已经突破3 000万,对高职高专的大学生来说意味着更严峻的就业压力,为在竞争中取胜,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职业生涯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的职业竞争力、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共处意识以及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培养有底气的人才,社会满意的人才,适应性强的人才和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人才。
  4.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到中小企业就业,培养学生与中小企业“同成长,共发展”的意识。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理念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对自己期望值要求过高。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导致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也使得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人没事干,很多事没人干”的怪现象,这也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丧失和就业形势的严峻。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到中小企业就业的现实状况,在就业选择上引导学生不要把重点放在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上,而是看重企业可提供的发展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到可提供全方位锻炼机会的中小企业就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中小企业“同成长、共发展”的意识,让他们认识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包容,给自己和中小企业留下共同的成长空间,引导他们毕业后“从操作岗位干起,向技术岗位迈进,朝管理岗位努力,力争早日成为操作能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创业先锋”。
  
  参考文献:
  [1]https://news.stockstar.com/wiki/topic/ZH,20041019,01137000.xhtml.
  [2] 蒋笃运.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
  [3] 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2005,(11).
  [4] 马树超,郭扬.关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8,(6).
  [5] 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6] 张家寰.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