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高职学生职业意识调查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探讨

浅析高职学生职业意识调查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探讨

日期: 2011-1-9 12:45:0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论文 关键词:高职 教育  职业心理 就业指导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二年级6个专业学生进行的职业意识的调查,发现以往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侧重于介绍当年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就业政策、人才招聘会的应聘等活动的参加,而对就业辅导理论的研究学习甚少。学校应以 科学 发展 观对待就业指导工作,有计划地建立系统的、立体式的就业指导支持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实施的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重要工程。
  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状况,为其就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帮助,并探索高职学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新的系统化的服务,我们采取调查问卷和访问座谈相结合的方式,抽样调查了高职在校生二年级文秘、 英语 兼泰语、机电、 计算 机信息管理、 会计 与审计、 法律 事务等6个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91份,收回问卷269份,回收率92.44%,其中81.42%的学生来自 农村 ,69.89%的生源多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学生。
  一、高职教育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现状调查结果
  (一)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一个人对其从事或即将从事的职业及其相关制度、职责、要求等的自我感知和认识,这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开始的第一步。对于高职教育的学生而言,是由在校生角色转向做一个职业人的起点,职业认知意识的形成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海网(www.xuehai.net)本次调查主要是从了解学生三个方面的职业认知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对今后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的了解。
  表中反映了学生在二年级时对今后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的大致了解情况,并与入学第一年的认知作

  了一个对比,选择“了解”所占人数的比例由刚进高职院校时的31.97%到学习一年后上升为72.49%,这说明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对于“对口职业岗位”的了解在渐渐增多,由“不太了解甚至不了解”到一年后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经过座谈了解,发现这一原因是个别专业,如法律事务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了学生进行岗位认识的教学内容(到法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实地考察),其他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及其迫于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了自己对职业的认识,但学生承认这方面的认识有些模糊。
  在进行以上问题的调查时,进一步设置了“了解途径”这一项内容,而通过调查表的“了解途径”一项反映出54.28%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教师学校就业宣传栏、学校供需见面会”了解专业对应岗位情况的,而通过“朋友、家长”了解的占19.33%“自己上网查找或报纸查找”的占13.75%,其他形式则占12.64%,这一结果反映了学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是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2.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从表中看出,已经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学生占大多数,经过访谈了解,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但有60.97%的同学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情况表明,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教育的指导作用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未能在实践操作中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对知识概念“职业生涯规划”的识记掌握,但对自己如何具体实施则不知,反映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受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纸笔答题)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问题。
  3.对就业相关政策制度、就业流程、资格证书的认知。
  调查结果反映,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就业流程的认识甚少,“不了解”的学生占66.9%,选择“了解”的学生占25%,其余学生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而对于职业资格证书,各专业认识则反映不一,会计与审计、文秘、计算机信息管理、法律事务等专业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有一定的认识,机电、英语兼泰语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则不太了解,经过访谈了解,出现差距的原因,一是专业教师对此问题的重视和了解程度影响了学生,二是学生对社会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信息了解较少,限制了这方面的
  (二)就业观念、求职心态、求职倾向
  1.就业观念。

  从表中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就业前景抱乐观的态度,充满信心,“遇到挫折但不放弃努力”占了绝大多数,有的学生表示“第一次求职受挫,难免自信心会受挫折,只要坚持”、“说明自己能力不够,应该多充实自己”,“才失败一次,不说明什么”等,这些都表明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尽管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但其心态是积极向上的。
  另外,在关于就业观念及职业选择的问题回答中,89.96%以上的学生都选择“先就业,后择业”(242人),选择“一步到位就业的”仅占2.23%(6人),作出“不就业,继续深造”决定的占7.81%(21人),这说明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就业观念与我国当前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是相符合的,职业心理状态处于良好,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也处在不同的需求层面上,需要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心理辅导。
  2.求职倾向
  学生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的问答中也反映学生的求职倾向。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国有 企业 、政府机关”仍是学生的首选,而“民营、三资企业、部队、学校等”属于次选范围;对于“收入”要求,55%的学生选择了“1500—2000元”,这在已给出的选择项中属于中等水平,38%的学生选择“1000—1500元”,其余的学生选择“1000元以下”、“2000元以上”。
  在另一个关于“地区选择”的问题上,学生选择在本省省会城市就业的占63.94%,到省外大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就业的占19.33%,有16.73%的学生选择在生源地及到云南省扶贫地区就业。这一情况与我们对往届毕业生的有关调查(选择到大城市工作的占90%以上,而选择“到外地、回生源地或者到云南省扶贫地区就业”的很少)相比较,结果表明,目前这批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在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下,在与社会的需求磨合中不断进行着调整,对收入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尽管就业期望仍较高,但已处于回归社会客观现实的过程中,职业追求有所调整,职业目标在不断修正,较以往有所趋于现实。

  (三)影响各专业学生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给出了影响学生选择岗位的l6项因素,结果显示:第一,大多数学生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作为了首选因素,这就提出了一个“学生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特长”的问题,这一问题有待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服务。第二,“追求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工作环境舒适”仍然是学生的首要选择之一,这是当前社会职业人才流动快、职业岗位不稳定的一个社会反映,是学生的一种职业理想追求,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对人才流动渴望程度的降低。第三,“人际关系良好”也成为首选因素,反映出新时期人们对工作和谐状态的追求,这正是和谐社会职业岗位要求的体现,是新时期学生们的职业向往的体现。
  (四)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望
  对于就业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不够”等因素成为了学生的首选因素,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聘用上过于挑剔”成为了第二大因素,“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则成为学生的共识。这些情况表明,学生的认识较客观,既看到目前就业问题上面临的客观现实,又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自主性认识有所提高。
  二、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现状分析
  (一)根据调查统计,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职业
  心理,主要是择业心理现状方面与以往学生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征:
  1.具有积极乐观的择业心态。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学生都承认初次参加招聘会,因没有单位要自己会有挫折感,但大部分学生仍对前景充满信心,他们相信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应该做的是充实自己这一情况大不同于两年前所作的一次择业心理调查,当时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多回答的是“沮丧”,没有信心。
  2.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选择性增强。在本次被调查的学生中,我们发现一个新的特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已促使他们在关系到自己前途的就业问题上做出独立的选择,由两年前调查“就业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的回答是“父母,再次是朋友”及至本次调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自己”,而父母、朋友的影响力降到了第二位,这表现出当今时代发展对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作用。学生逐渐学会掌控自己,在择业问题上做自己的主人,试图依靠自己把握命运,这种独立意识和自我奋斗的意志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因为职业的多样性,也迫使学生进行职业定向的选择,在辨别中成长,不断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3.正在形成的就业观与社会客观要求逐渐趋向一致。在当前人一一职匹配的人才市场上,若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仅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责任心,还必须具有多次就业的观念准备,那种仅靠一次就业就解决终身生活问题的情况已很少存在,多次就业、不断寻找自己正确的社会位置的方式才应该是 现代 社会人们的就业方式。在本次调查回答“你的择业观是什么”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一部分学生还选择了“继续深造”,表明学生已开始接受市场的配置,具有时代的观念,不断学习、努力适应工作已成为学生的共识。   以上新的特征表明,学生的职业心理,主要是择业心理已有了耘础性 发展 ,处于健康状态。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在不断地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则表明学校已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在增强。
  (二)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虽然学校对学生职业选择的指导已起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基于实践的经验积累,缺乏 科学 理论的计划性、系统性的指导。面对多样化的社会和工作岗位,学生面临着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是一个职业定向的问题,也体现个人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学校在此方面加强系统规划,巩固学生正在形成的积极向上、持续发展的就业观。

  2.高职 教育 的学生懂得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重要而且必须掌握如何规划的问题,调查中反映出学生这方面的具体操作缺乏练习, 考试 中会回答“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中则不会具体操作,这反映出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育者的思考。
  3,学生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上仍需提高。在调查中,对于“选择岗位的重要影响因素”的回答上,大多数专业的学生们把“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排在首位,“人际关系良好”也出现在首选因素中,这说明学生的追求和选择,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和谐正在逐渐进入学生思考的范围,学生在逐渐走向自我意识的成熟。但另一方面,从学生对于“收入”期望值,尤其是“工作环境舒适”因素也列在首位影响因素之中看,证明学生对于就业工作刚起步时的艰辛认识不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另外,对于创业成功过程不太了解,只看到成功的结果,没有意识到成功是一次次失败的积累过程。这就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成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深度。
  4.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强深度,加大发挥“沟通、架桥”的作用。调查中学生对求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识是较客观的,并提出了“加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要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桥”等良好建议,这就要求学校开展的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持续发展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深度。
  三、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心理培养教育的工作对策
  以本次所作调查资料为依据,我们对于高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实施对策。
  (一)加强科学理论的指导,提高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以往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侧重于介绍当年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就业政策、人才招聘会的应聘等活动的参加,而对就业辅导理论的研究学习甚少。我们知道,科学的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活动,将会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为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一定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开展职业辅导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措施是:
  1.在现有的基于实践感性指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从事学生就业辅导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认真学习“职业选择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决策理论”等,并逐步掌握进行职业辅导的方法(认知疗法、生涯规划法)等,提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工作能力。
  2.请职业指导专家举办讲座,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让学生认识职业心理的发展历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理论,认识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与职业的相关性,从而增强自我认知的主动性和进行生涯规划的自主性。
  3.鼓励开展理论学习交流和理论指导下的个案研究,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摸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科学性,为促进学生正在形成的正确的就业观提供理论支持。
  (二)以科学发展观对待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计划地建立系统的、立体式的就业指导支持服务体系,把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实施的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重要工程。
  过去的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采取毕业前向学生开展就业宣传工作、或者是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是教学计划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形式,然而这些方式缺乏系统性,呈现的是短期效应,就业指导课程也因考核评价方式的陈旧而成为“走形式”,学生往往在毕业前才开始认识社会职业,才开始被动地建立自己的职业意识,导致就业心理准备不足,使已面临就业困难压力的学生社会适应性较差,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学校的这种状况与社会对高职教育学生职业观的要求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在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我国的高职教育领域,需要把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坚持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实施长期性、持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学至毕业、就业初期),并确定阶段性工作内容(按年级进行),建立起系统的、立体式的纵横交错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具体措施为:

  纵向上,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的阶段特点按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入学第一年,通过与同学、老师等他人的互动活动及其社会实践活动客观认识自己,初步解决“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的问题,并通过社会调查认识社会职业尤其是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其职责要求。这一阶段是学生初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进入二年级,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能做什么”,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并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联系,找出其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策略和择业心态,修正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探索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同时,要进人人才招聘会体验就业竞争,感受就业压力,增强紧迫感,从而更加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策略。进入第三年,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就业,需要清楚“我怎样才能找到在社会中的位置”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参加人才招聘会的求职应聘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要做更加科学的职业规划,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提高应对就业挫折的心理素质,在动态调整中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意向。横向上,在每一学年定期以职场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调查、座谈、走访、就业成长经历分享活动(已就业的成功学子返校介绍经验)、模拟面试演练及生涯心理训练、与 企业 面对面活动等职业训练形式开展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纵横交错的就业指导活动构成了 网络 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这个系统的内部是动态的,并与外界社会紧密联系,不断进行着调整和修正,趋向人一一职匹配的理想目标,学生的职业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职业心理不断地趋向成熟。
  (三)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辅导支持。
  从大的方面看,就业问题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有关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社会的产业结构等因素,而内在的因素则是学生本人的个性因素,包括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等。学生求职,这实际是一个职业定向的问题,在其中学生的个性特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影响到人职匹配的成功率。因此,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客观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学校给予学生这方面的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学校应该组织一支由职业指导专家、心理咨询师及多年从事职业指导咨询、就业指导教学管理工作的辅导队伍,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针对学生个人的职业心理辅导。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地开展职业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职业性向测验和职业能力测验等,并定期开展职业心理个别咨询辅导,为学生解决生涯认知、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烦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增强人际交往和处世的能力、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能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应变性,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四)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改变其评价标准和方式,增强学生参加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能力。
  一方面要让教师参加有关的培训,加强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有关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另一方面,突出学校已开展的就业辅导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改变这一课程的评价标准和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对学生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按各个单元进行,并进行实际演练,如 简历 制作、初人职场与职场礼仪训练;再次,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训练,把这一教学内容变为一个从学生人学就开始的持续进行的过程,如在第一学年开展生涯规划,在接下来的各学期在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提供的支持帮助下不断进行调整,以提高与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相匹配的适应性。
  (五)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桥,提供学生求职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并提高学生通过人才市场这一途径求职的成功率。具体措施是:
  1.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工作,与省、市人才市场保持持续性联系,及时向学生传递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公布毕业生信息,充分利用 计算 机网络技术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
  2.加强与各行业的沟通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以指导在校生的职业心理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调整。
  3.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人才市场招聘会,体验、感受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与紧迫感。同时,对学生开展求职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学会挖掘职业信息、推销自己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在人才招聘会上成功求职的概率。
随着就业工作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日益显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更注重实效性和支持服务性。以上对学生职业心理的研究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教育措施建议,将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主体性意识、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对于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对在校生择业心理的正确引导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