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浅谈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日期: 2010-10-13 19:31:30 浏览: 4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何艳丽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力资源 地位作用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为目的,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职业教育质量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职业教育水平影响着我国国家技术能力的提高,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助推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是人力资本的内在积累与增长。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的竞争,而经济的竞争最终成为人才的竞争。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道路更能充分说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学海网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像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积累,并积极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但总体质量差的大国:统计表明,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文盲、半文盲占15%(农村则高达40%);工人中80%的人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25岁及其以上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1%,而相应的数据美国为32.2%,日本为14.3%,前苏联为10.5%,印度为2.5%;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数比重达成58%。与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差相关,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够。以国民经济活动中能耗、物耗的国际比较为例,发达国家一般占成本的40—50%,而我国占80—85%;我国农民年均提供谷物可供养3个人,英国、美国农民则分别可供养126人和465人,分别是我国的40倍和150倍。所以,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将会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以战略考虑,并进行优化的开发和利用。
  二、加强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迫切要求我国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步伐。而人力资源开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力资本可以分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一般人力资本,这两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即通过与生产分离的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学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将学校教育视为获取一般人力资本的途径,而将“在实践中学习”作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然而,在现有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利用“干中学”积累人力资本其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特别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如果单纯依赖或主要依赖“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则无论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或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提高,都将是低效的,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尤其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无论是正规还是不正规的职业教育则都有显著的优越性。
  (二)职业教育能促进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人力质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人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可以替代自然资源,以缓解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能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能创造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资源的不足;再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产生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计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这也是日本资源贫乏却变富了,而阿根廷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却富不起来的重要根源。事实已充分表明,资源和资本竞争的时代已逐步被劳动者的勤劳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以及由人力资本质量所决定的科技竞争的时代所代替。因此,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把发展的重点和目标集中在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和利用上。

  (三)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再开发的主要途径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老化日益加快。人的知识半衰期在19世纪时约为30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已缩短到5年左右。人力资源一次开发到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是由人力资本投资的时效性决定的。一次性教育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职业种类的新生与消亡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职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资料表明,美国从1949年到1965年间就有八千种职业从劳动力市场消失,同时出现了六千种以上新的职业。在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传统产业的升级,加剧了岗位转换的速度,而这种转换与流动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有文化、懂各种专门技术和熟悉各种职业规范。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能够适应这种需要。职业教育与培训包含着两层含义,它既包含对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所需的职前培训和职业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已就业人口进行以业务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更新知识、更新技术和岗位转换培训的最适合、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因而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再开发的主要途径。
  三、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如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在校学生198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9.1%。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的一半;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达到了1.6亿人次。然而,总体上说,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不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目前,困扰我国职教界的一大难题是:一方面,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类学校“招生冷”、生源不足,学生就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职业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注重学历化教育,不注重能力培养。其次,职业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绝大多数属于公立性质;在办学类型上,基本上是学校教育,而企业教育、社会教育滞后,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低;在办学层次上,职业高中较为普遍,而高档次的职业教育学校较少,满足不了学生、家长追求高学历的愿望,这也是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在办学形式上,注重职前教育,忽视在职教育、转业教育等等。再次,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动职业教育广泛、持久服务社会的机制。第三,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生产实习条件差,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要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就河南省职业教育现状而言,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以我校为例,每年市财政划拨给学校的经费不足800万元,不到学校正常性开支的30%,这不但与国外无法相比,就是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也相差甚远。预算外收人基本上都用在保持学校正常运转上,没有什么发展余地。由于经费不足,以及缺乏与行业、企业经常性的合作、沟通的机制,使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场所设施短缺,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与职业技术特色的发挥。第四、师资队伍的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问题。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队伍有80多万人,高职的专任教师大概是30多万人,根据2007年统计的师生比例,已经达到了24:1,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充分反映了教师的数量是不足的。不仅数量少,而且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不高。一是在教师队伍当中,专业课教师占的比例还不够大,根据2006年的统计,专任教师当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占的比例是53%,也就是说文化课教师还有47%;二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高,目前不到30%。这对我们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确实明显不适应。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职业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发展:
  (一)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职业技术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本着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以认真的考虑和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利用各种场合、手段大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轻技艺;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认识误区,营造适宜其发展的社会环境。
学海网
  (二)选准职业教育定位,是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所在
  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职业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而不是升学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紧密结合,而不能无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对毕业生需要不需要,企业对毕业生欢迎不欢迎,经济社会对毕业生满意不满意,既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职业院校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办什么,这样才能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三)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其中包括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按照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要多渠道筹措和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努力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吸收国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发展职业教育。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效益,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
  教师素质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工学结合”必须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双师型”教师的保障。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单一的知识型、理论型教师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化。实践表明,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专业教师评聘双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等等,都是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此外,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也应该成为“双师型”师资来源的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可以给职业教育带来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最新的要求。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不是弥补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职业教育的人才战略。
  5.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职业教育融人经济社会的根本途径。职业教育只有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而职业教育要真正融人经济社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们学校把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始终抓住不放松。这一模式的推行,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既解决了企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后劲。
  6.实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继续教育”走上正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越来越多,如:从网络上、书本上、电视上、磁带上等获得。那么,对人们不是从学校取得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来认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界建立起健全的规范的考核;发证的机构及相关制度、法规,以鼓励人们学知识和技能,使“继续教育”走上正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7.加强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中,应特别注意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压缩版”,职业教育不“职业”;另一种是单纯强调“技能”,把职业训练与素质培养割裂开来。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培养,绝不是不要人文教育。在突出技能性和职业特色的同时,职业教育应当摒弃功利主义目标取向把体现职业特色的人文教育列入整体规划之中,建立和完善职业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只有把“就业”“做人”统一起来,我们培养出来的才不会是“工具人”和“单面人”。
  总之,职业教育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以迎接新的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挑战。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