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改进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思考和探索

改进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思考和探索

日期: 2009-1-30 19:10:36 浏览: 1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渠道,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场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为此,广大政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改进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进行了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把握改进课堂教学的总思路和总方向,方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我以为,在改进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以下几点值得每位政治教师思考和重视的。
思考之一:就教学内容而言,必须强化邓小平理论常识的教育,拓展教材知识的容量。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用新的科学理论来充实和丰富,才能显示出它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五大确立这一理论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
国家教委发出通知,提出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常识的教育。因为:1、加强邓小平理论教育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即能用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充实教学内容,又能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学生,全面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2、加强邓小平理论教育也有助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3、加强邓小平理论教育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增强社会和历史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进取心和上进心,立志成才,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考之二:就教学手段而言,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中的正面灌输,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从性质上来说是德育课,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正面灌输, 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灌输,必须正确理解正面灌输的基本涵义和基本特征,消除人们对灌输产生的误解。思想政治课中的正面灌输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过程,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正面灌输是一个灌输和疏导相统一的教育过程,决不能把灌输仅仅看成是单纯的说理和严肃的说教;二是,正面灌输是一个说理和动情相一致的过程,决不能把灌输理解为我说你听以势压人;三是,正面灌输是一个引导和参与相结合的过程,决不能把灌输理解为可不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强制地从外部硬灌。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观念不会在学生中自发产生和形成。据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正面灌输。这对于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实现思想政治课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正面灌输,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途径;也是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帮助学生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条件;又是帮助学生立志成材,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加强思想政治课中的正面灌输,是改进课堂教学中必须明确的总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方向,使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得明显的实效。
思考之三:就教学过程而言,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制约了学生对正面灌输的可接受性,影响了课堂教学中正面灌输的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完成学业的,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是教学活动的结果和归缩,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主观努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消极被动,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无法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和一讲到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和任其自然。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教学原则,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里,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兴趣,端正动机,明确目的,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地接受教师向他们灌输的正确道理。可见,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与否和发挥程度,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好坏的根本标志,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思考之四:就学生的心理因素而言,必须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
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一般地说,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成正相关,学生的智力水平高就能取得较大地学习成效,学生的智力水平低,学生的学习成效较小。然而,客观地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不全都成正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成负相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其学习成效不高,另有一些智力状况一般的学生其学习成效却不低。原因何在?从学生的心理因素上分析,思想政治课学质量的提高,依敕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而且也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其先天成分较多,而后天因素较少,人的非智力因素则是后天的较多,而先天的较少。在学生智力程度和智力水平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作用,对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意义尤为突出。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主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自觉接受教师对他们进行的正面灌输。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运用正面灌输这一基本的教育手段,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着手,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具体地改进课堂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一方面,灵活采用教育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探索和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兴趣引导法
兴趣引导法,是指运用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入门的一种教学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序言课的成功与否,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至关重要。采用兴趣引导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努力创设条件,实现“有趣--乐趣--志趣”的升华,引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入门,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兴趣引导法具体地可分三步走:
一是,利用好奇心,激发有趣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持久性做好起步工作。例如,高一的第一课是哲学常识的序言课,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以后各课的教学。在讲“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时,我们先给学生讲一个很古老的但很美丽的故事:在那湛蓝的大海边,耸立着一座突兀陡峭的大山,山腹里有一个光辉灿烂、琳琅夺目的大宝库。可是寻常的人即使站在宝库的大门口,也看不见它。你必须走遍天涯海角,找到那位德高望重的智慧老人,请他用金钥匙打开你的心灵大门,然后你可以找到宝库,去企及你渴望的境界。在讲了这个故事以后就说: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能够打开人们心灵的金钥匙,是我们实现美好理想的思想武器。由于把学哲学与美丽动听的故事联系起来,一下子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有趣性,为学生自觉学好哲学常识奠定了心理和思想基础。
二是,利用求知欲,培育乐趣感,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持久性。好奇心激发的有趣性随生随灭,转瞬即逝,缺乏持久性。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实现由有趣向乐趣的转化。于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哲学为什么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哲学既然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那么与具体科学有何异同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能打开人们的心灵?这些问题的提出,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和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研究,并力求找到正确的答案。从中,学生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进而获得一定的乐趣。在学习中能够获得乐趣感,为学生自觉学习哲学常识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利用内在需求,形成志趣倾向,着力培养学生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兴趣。由求知欲培育的乐趣感,由于未能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因而容易产生学习情绪的波动。这就要求进一步实现由乐趣向志趣的转化。为此,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分析: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学好辩证唯物主义可以提高辩证思维和宏观思辩的能力,使自己终身受益。在内在需求基础上形成的志趣是兴起的高级阶段,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这是提高学生自觉性的关键环节。
(二)针对性举例法
针对性举例法,是指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和深化教材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举例的针对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释疑解惑,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生动的事例丰富教学内容,充实理论知识,增强理论知识的可接受性。要做到举例的针对性,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努力占有丰富的材料,为举例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举例要有丰富的材料,用时方能得心应手。这就要求在平时做有心人,注意收集和积累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便于使用。如在讲授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时,我们就从自己平时积累的大量的资料中,选择了市场上鸡蛋价格波动,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例子,使学生不仅知道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懂得了利用价值规律有助于促进生产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道理。
其次,力求采用较新的材料,使举例反映时代特色。当今的世界处于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广大学生通过各种传谋,对现代社会的信息了解不少。这就要求举例应尽可能采用较新材料,既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和特征,又能增强举例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如,97年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时,我们选用了江{学}泽{海}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材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最后,精心选择恰当的材料,使举例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溶为一体。为了在教学中有较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材料,但在教学中举例并非多多益善。举例是为讲清道理服务的,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更为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上讲的知识和道理。因而,一定要在周密考虑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最为恰当的事例。教学中,切不能本末倒置,搞大量事例的堆积。在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要性时,我们从大量的事例中,精心选择了上海市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讲话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中,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情感激励法
情感激励法,就是利用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在许多情况下,“未成曲调先有情”,“通情”有助于“达理”。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情感的激励作用,对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效,有显著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利用情感的情境性,以情感落实知识。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场合下产生的,情境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情感的培养对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良好的启动作用。因此,利用情感的情境性,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情激趣,以情导学,促进学生积极开展感知和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的智力处于兴奋和积极的状态。利用情感的情境性,以情感落实知识,为发挥德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2、利用感情的两极性,以情感增强能力。情感的两极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常常会出现的两种对立的情感,表现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分清好坏,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纠正错误的思想和偏颇的观点,进而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利用情感的两极性,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辨是非曲直,为发挥德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创造必要的能力条件。
3、利用情感的感染性,以情感提高觉悟。情感的感染性,是指人与人相互感染引起共鸣的情感。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恋和仰慕之情,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其次,发挥学生情感的相互感染作用,扩大情感的受益面,以情育情,在相互感染和相互激励中,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只有以情动人,才能以理服人,只有相信道理,方能提高觉悟。利用情感的感染性,在“通情”中达理,把情感作为提高觉悟的媒介,为发挥德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思想保证。
4、利用情感的道德感和理智感,以情感指导行动。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感。良好的道德感和理智感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作出正确的预见并加以选择,对自己的行动起正确的导向作用,从而避免不良行为,减少盲目行动。利用道德感和理智感这些高级的情感因素,可以保证学生正确思维和正确行动,促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立志为振兴中华努力成才。
例如,在讲授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时,我先播放有关浦东开发开放的录像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大致情况;接着我请一位学生朗诵赞美浦东开发开放的诗歌;在创设这样良好的情境和氛围的基础上,以《等,还是搏一个2000年的新浦东》为题,组织学生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活动,让学生抒发热爱和赞美浦东的感情,展现为浦东建设争作贡献的雄心壮志。在相互交流和相互感染中,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和祖国的强大及民族的振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情感的激励作用,不仅使学生懂得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开发和开放浦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爱我浦东、建设浦东、乐为浦东作贡献的热情和决心。可见,利用情感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
(四)系列问题法
系列问题法,是指依据教材的知识体系,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想实际,设计环环紧扣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维和讨论,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教学方法。此方法一般用于课堂教学的讨论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有效形式。确定恰当的讨论题目,采用合适的讨论形式,是讨论得以顺利展开并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运用系列问题法,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设计和运用系列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大至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收集和整理学生的疑问。收集问题主要有三条途径:其一,与学生对话交流,直接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其二,与班主任及其它任课老师保持密切联系,间接了解学生的动态;其三,布置预习内容和要求,收集书面问题,集中掌握学生的主要观点。这是实施“系列问题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设计和运用系列问题的基本内容。这样就能保证课堂讨论的针对性。
第二,精心设计系列问题。在这里针对性和系列化是设计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先列出教材有关内容的中心观点和层次要点,然后理出学生疑问的中心论点和主要理由,最后把两者对应起来设计出系列问题。系列问题包括一个反映讨论主题的总问题和围绕主题的系列小问题。在设计一个总问题下,设计出环环紧扣的系列问题,为课堂讨论提供正确的思路。
第三,运用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中心明确、层次分明的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深化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讨论,增强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保证了学生观察问题的准确性,进而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正确观点。运用事先设计的系列问题组织讨论,能使学生的讨论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地进行,既可避免出现冷场、讨论不起来的状况,也可避免学生思维混乱、讨论漫无边际的情况。
第四,注意信息反馈,调整设计和讨论。在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应牢牢把握讨论的进程,增强敏感性,仔细观察学生讨论的动向,了解学生的反映,注意信息反馈。一方面,适应学生的思维变化,对系列问题作些微调,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随时纠正学生偏差的思维和错误的观点。教师既要掌握方向,又要随机应变;既不能离开总体设计随心所欲、变化无常,又不能僵化地运用系列问题框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解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内容时,我先设计了一个总问题:“在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多党并存的局面,实行多党轮流的制度;我国现在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还存在八个民主党派。我国能否仿照西方搞多党轮流执政?”围绕这一问题,相应设计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系列小问题:1.多党并存是不是多党轮流执政的原因?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的形成与这些国家的近代历史发展有何必然联系?3.我国现在实行的政党制度与我国现代历史发展有何必然联系?4.政党制度作为政治的范畴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5.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什么?6.政党制度同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存在什么关系?7.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是否相同?8.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国家阶级性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党制度能否相同?围绕总问题提出的主题,按照系列小问题提供的思路,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自觉思维、系统讨论、相互补充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中,学生逐渐明辨了是非,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多党并存是多党轮流执政的前提,但不是多党轮流执政的原因;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任何形式的多党轮流执政。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讨论既针对我们的思想实际,又较为系统和完整,解开了我们心中许多疑问,使我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总而言之,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端正教育思想,加强正面灌输,强化德育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作为教师必须勇于实践,善于思考,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