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没有人文精神的职业教育是没有实效的职业教育

没有人文精神的职业教育是没有实效的职业教育

日期: 2010-6-5 17:03:29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吴慧荣

摘 要: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带给教育的影响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性越来越被强化,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被大大忽略了,职业教育更是将?以就业为目的?狭窄成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纵观比较,从世界的角度横观比较,以联合国职教方案为依据,论述了?以就业为目的是培养能够持续的、全面的发展的人,而不只是即得的就业目的?这一观点,从职业学校生源到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强调了没有人文教育的职业教育是没有实效的职业教育,并阐述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文精神 实效教育

一、对职业教育目的的再讨论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教育上的影响,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性越来越被强化,学校越来越被看作是服务于政治、经济的主要工具,是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提高劳动力技能的主要基地,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忽视,而作为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职业教育就更是如此。从教育原理上来讲,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命脉,然而,怎样理解?以就业为目的??有些以此观点为导向的职业学校,片面强调加强技能训练,培养技术熟练的毕业生,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实用技能的训练,更有所谓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进者大量砍掉文化课,以让出课时用做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如此下去,职业教育学校将完全成为一个培养劳动工具的工具性机构。将人培养成工具,职业教育的执行者们是否应该放下功利性而从人的角度以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辨证的观点重新做一个深入的思考呢?
概观职业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描述这样一条轨迹??职业教育最初是在生产劳动中承传劳动经验与技术的自然形态中产生,后经过培养职业人的徒弟教育的形式,发展到今天的学校教育。

学海网
在职业教育的产生阶段与徒弟教育阶段,职业教育被视为低贱的只是面向劳动阶级子女的教育,普遍存在一种实用价值越高其教养价值越低的偏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校教育形态的职业教育的出现,使教育目的发展为不仅要掌握相应的技术与技能,还有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和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包括必要的普通基础知识的教育等。1935年国民党教育部颁布、1947年修订公布的《职业学校规程》和《修正职业学校规程》规定:职业学校为实施生产教育之场所,实施下列各项训练:锻炼强健体格;陶冶公民道德;养成劳动习惯;充实职业知能;增进职业道德;启发创业精神。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经政治磨难,到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的教育渐步轨道,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纵观比较,发展到今天的职业教育绝不能仅仅成为培养职业技能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反之,将是职业教育的历史倒退和对人性的反历史的形态。
我们再看一下经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战后的日本于1947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此规定本身就是一个很深刻的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德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战后制定了多个职业教育的法律,每种法律中都可归结到这样的内容:必须传授基本的技能和知识,为今后从事多种职业活动做准备,同时还须培养在尽可能大的职业活动范围内的普遍适用的行为典范,还须培养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以及迅速适应新任务和新的职业活动的能力。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可以说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最好诠释,那就是:要想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就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以使他们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在美国,对学生的教育有三种素质五种能力,其中三种基本素质是: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人品质,在个人品质上要求学生要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立,能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制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可见美国的职业教育差不多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了。横观比较,中国只追求实用技能与技术而忽视基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趋向,将对国家的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
什么是?以就业为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在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修订方案)中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Φ弊坑谐尚У亍⒂淇炻?意地为工作打下基础,为此?Φ保海?)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2)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和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过早和过窄的专业化应该避免:(1)原则上应该把15岁作为开始专业化的最低年龄;(2)在选顶某一特定行业分支前,所有学生都必须有这样一个学习阶段,即学习每个大的职业部门都需要的基本能力。?答案再清楚不过了。以就业为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持续就业的能?τ胩?度,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而不是急功近利??二、没有人文精神的职业教育,是没有实效的职业教育
我认为当今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关键已不在职业技能本身,因为发展到今天的中国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体系已非常成熟。那么,当今中国职教的关键在哪里?答案是:(1)对职业教育的决策者来说,要具有更深刻的人性思考;(2)对职业教育的执行者来说,要具有更深层的人文精神;(3)对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来说,要培养成一个精神与人格都健康的人,即做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
成年人人文精神的缺失,就会使孩子缺少人文精神的滋养,畸形的金钱价值观导致虚荣与犯罪,成年人情感的非道德行为,导致被耳濡目染的下一代的脆弱、冷酷与自私,没有抵御与辨别社会诱惑的能力导致不明荣耻,以荣为耻,以耻为荣,而这部分问题严重的青少年却正是职业学校的主要生源。就学校形式的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可以称得上是对自我人性迷失较为严重的受教育人群,如果不用人文教育来唤醒对自我生命的尊重,对自我做人的价值的肯定,而一味去强调掌握技能也将是件困难的事情,职业学校大量的不及格率现象以及严重的考试作弊正说明了这一点,违纪、旷课成风,剩在课堂的,睡觉、玩手机、听MP3、看时尚杂志,严重的肆意聊天、打牌、下棋,打架、骂人更是家常便饭,教师若提出批评,那简直就是自取其辱,师生之间已成了仇敌。所以,没有人文精神的职业教育,就是没有实效的职业教育。
为此,首先决策者要以发展的、全面的和辨证的观点来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目的,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和我国《职业教育法》为指导,参照世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来做办学定位,要认识到,培养专业技能仅仅是职业教育的初级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做准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为学生将来履行公民的责任做准备,为学生具有终身学习与就业的能力做准备。本着这样的思想,树立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加强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指导教师做人文精神的自我再教育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其次,职业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是教师,他们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在教育过程中其所呈现的状态,是在做一件教学的事情还是在育人,是在厌恶中放弃还是在人性的宽容中继续努力。教师应该做一个人文精神自我培养的积极意识与行动者,把每位学生当作?人?来教,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受教育之奴,尊重学生的人性,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兴趣与爱好,接受理解学生人性的不足与缺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建立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积极的、充满人性的期望性的关爱。
第三,职校生文化基础薄弱,成绩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本身缺乏自信,使他们很难摆脱自卑的心理。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应当首先改变职校生不如人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自暴自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给他们以自信、创新、敬业精业、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人文课程的讨论,从更深层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的本质的美好的德行和正确的人生的价值所在。创造人性化的和谐而美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由?他律?转为?自律?,不断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而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的唯一出路,今天中国的职业教育要想成为有实效的教育,真正为中国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大好的机遇,希望我的呼吁能为在困境中前行的职业教育提供一点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陆有铨.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教育学报.2005年第6期
[2]李守福.职业教育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3]刘合群、梁泽洪.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清春.大学之道??论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