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蚕桑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蚕桑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日期: 2010-3-27 16:48:02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作者:周晓舟 梁萍 覃连红 梁运波 王小欣

 [摘要]高职蚕桑技术人才培养在广西尚属尝试阶段。为了培养适销对路的、适应现代蚕业生产、建设、管理、推广、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思想品德塑造、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和大胆改革;提出了高职蚕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蚕桑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高职蚕桑技术专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蚕桑生产、蚕种繁育、蚕茧收烘、蚕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蚕业生产、建设、管理、推广、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能在蚕桑行业从事桑、蚕、茧、种等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努力对中专蚕桑专业进行更新和改造,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推动整体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改革与实践
  
  (一)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学海网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既不能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材料,也不能仅是对中专办学模式的修修补补,必须要有创新,定位要合理,力求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为了明确高职蚕桑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我们多次深入蚕种场、缫丝厂、蚕业站和蚕用物资生产、经营企业等,对用人市场进行调查,了解行业欢迎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制定相应的高职培养方案,着重将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四个环节反映到蚕业高职培养目标中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体现学生的业务工作水平;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责任感、遵纪守法等方面造就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调研并反复与行业专家论证,形成如下共识:在培养方向上,主要面向广西各地丝绸公司、蚕茧站、蚕种场、蚕用物资生产经营企业等一线岗位;在培养目标上,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业务技能紧扣就业岗位;在人才规格上,强调发挥专业特长,就业后即能顶岗,具有较强的组织指导、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自主创业能力;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要求毕业生掌握四方面知识,即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具备六种能力,即学习能力、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养成较高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方案与分析,结合广西由全国蚕桑大省向全国蚕桑强省迈进的实际,我们提出了高职蚕桑专业“四个一”的人才培养奋斗目标,即树一流的道德文明,练一流的专业技能,创一流的全面素质,育一流的蚕业人才。几年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协力共勉,真抓务实,努力拼搏,打开了良好局面,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二)以技术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教育特点,要以职业活动引导组织教学。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和重组课程结构,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蚕桑技术专业在修业三年中,课程内教学总时数1800学时,其中文化基础课(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人生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464学时,占25.78%;专业基础课(含分析化学、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蚕体解剖生理)376学时,占20.89%;专业核心课(含桑树栽培、桑树病虫害防治、养蚕学、蚕病学、家蚕遗传育种、丝茧学、蚕种学、农资市场营销、蚕业经济与管理、生物统计)576学时,占32.00%;专业限选课(含食用菌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水果生产技术、丝绸贸易、蚕丝文化、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推广、农业生态与环保、农业企业管理)208学时,占11.56%;任意选修课(含应用数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健康、现代礼仪、沟通与传播、普通话、公共关系、大学美育)176学时,占9.78%。
  除课程内教学外,还有37周、1110学时的综合实训(含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三年教学活动总时数达291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292学时、实践性教学活动1618学时,二者比例为1:1.25;实践性教学活动时数占教学活动总时数的55.60%,远远高于教育部“实践性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的标准。
  
  (三)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具有特殊作用。以实践教学为重点,除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外,还根据专业所需的能力和技能,构建能力模块,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传统技术应用能力与现代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
  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2006年,学院在校内实训农场划出1500平方米土地用于桑园建设;2007年,又拨出20万元专项资金新建了200多平方米的专用养蚕室,添置了现代化的养蚕仪器设备和用具;建立起了教学、实习、科研、生产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并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企业单位协作,积极发展并巩固校外基地。两年多来,已先后建立起横县马岭镇南新村、横县云表镇蚕桑蘑菇协会等养蚕、蚕茧实习基地和横县蚕种场、象州蚕种场、河池蚕种场等蚕种繁育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
  二是科学组织管理,使实践教学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在统筹安排的前提下,对低年级学生从增加感性认识人手,主要让他们参加专业季节性生产劳动,以学习种桑、桑园管理、喂蚕等单项技能为主。并通过参与农村桑蚕生产、开展科技服务等活动,达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目的。对高年级学生,则强化养蚕、制种等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环境有充分的认识。
  三是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严密组织,耐心指导,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同时要逐步改革完善教学方案,编写相应课程的实习指导教材,并实施严格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各门专业课实行按季节分阶段实习、多次考核、分次量化评分的方法,考核结果与实习成绩挂钩。教学中做到四个结合,即学习专业知识与基地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生产实习与完成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践操作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试验相结合。
  四是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实践教学尽量吸收科学技术和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每项技能训练须有题目和教学目的意义,每课主题还应有教学目标、问题研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学信息资料单、作业单、技能单、思考题、图表图像、参考目录以及学业考核等材料。
  五是依据目标控制原则,组织全学程的各项教学活动。各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同步进行,达到从事相应岗位(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要求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岗位就业实习,以缩短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的适应期,并寻求就业机会。结合农时季节和学生自我管理的需要,安排集中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生产管理技能。
  
  (四)以师资建设为关键,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取得了卓著成效。一是对现有青年教师采取结合农村或实习蚕种场的实践教学,努力搞好传、帮、带,迅速提高了实践教学技能;二是推荐任课教师接受省教育厅的任职资格培训,以尽快适应高职教学工作,并将中青年骨干教师输送到高校、蚕业科研机构学习进修;三是聘请行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聘请校外实习基地技术员做实习指导教师;四是聘请蚕桑专家做客座教授。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建设,现学院自有师资中,有5人可独立承担蚕桑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讲1人,有1名教师还是自治区蚕学会理事;聘请行业兼职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10人;聘请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2位教授级专家担任客座教授。
学海网
  (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员育人的观念,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时代感和主动性,完善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把素质教育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对此,我们在加强“两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必备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全员参与、全员开放、全过程贯穿的立体素质教育体系。
  一是全方位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每年一届的艺术节,学生参加文艺晚会、运动会、书法绘画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趣和集体主义精神,扩大知识范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通过全员社团协会活动,让学生参加一些演讲竞赛、主题辩论、新闻广播、相互交流和助人为乐等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情操。设立学生助理岗位,让学生在全院各级行政部门参与适当的工作,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在学院内的宿舍、教室及公共场所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锻炼学生的劳动态度。设立实训基地创业岗位,吸收学生参加,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是设置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公关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毕业教育等课程,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六)以获取双证为目标,搭建技能鉴定平台
  高职教育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这是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更新思想观念,制定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计划,组织专业教师、部分企业人员、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进行剖析,开考了高职桑园艺工等职业工种,选拔、培训了考评员,编写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培训指导用书,努力将市场和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将实践技能划分为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根据这两部分对技能点的要求,我们将实践教学课时调整为占全部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以上,将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划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并根据难易程度确定不同比例。综合训练的内容与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直接相关。2008年秋天,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届06级蚕桑技术专业34名高职生将全部参加高职桑园艺工的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鉴定。
  
  二、思考与探索
  
  (一)拓宽专业知识面,适应多种应职岗位需求
  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应职岗位为蚕种场、蚕茧站、蚕用物资生产经营企业、丝绸公司等生产一线,主要从事桑树栽培与管理、桑树病虫害防治、桑蚕饲养技术和蚕病防治、蚕茧收烘、蚕桑副产品加工、蚕种生产与营销等工作,其就业面主要在蚕桑行业,相对于大农业来说,其就业范围略显狭窄。当今时代,只依靠学校进行一次性职前教育已不可能满足受教育者个体一生的需要,高职教育还必须包含职业资格培训、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等内容,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以满足受教育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必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在原有知识中深化和拓展,尤其在蚕业资源开发利用、蚕用物资经销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如韩国、日本等国家把“全蚕粉”作为人体保健品推向市场;“桑叶茶”、“蚕公酒”、“桑椹酒”、“桑椹饮料”等的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蚕蛹培养“冬虫夏草”、“蚕蛾激素”;蚕蛹、蚕蛾加工食用。广西的桑枝种菇、桑枝造纸、桑枝制纤维板、蚕沙提取叶绿素等都是新发展起来的深加工产业,需要大量的学科交叉型复合人才。二是在大农业的框架内,尽量开设不同方向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使之具备转岗的知识和技能。如开设农作物生产技术、水果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等。
  
  (二)狠抓招生、就业两条线,确保良性循环
  尽管广西全区蚕桑行业人才奇缺,社会关注度和各界人士的呼声也很高,但据我们调查,毕业生就业仍存在出口不畅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蚕桑产业链的初级端——种桑养蚕以分散进行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户经营规模小、容纳不下技术人员;县级农业部门和推广机构又因编制、体制等进不去;自主创业没有资本而且尚缺经验,再加上整个蚕业服务面比较小、学成后就业风险比较大,自主选择蚕桑专业的学生很少。如该院2007年招收高职蚕桑技术专业新生近50人,其中约20人到校后转学了其他专业。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就业出口,以此拉动招生入口,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要理顺这些关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制订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让毕业生进得了有关的推广部门;二是政府提供学生读书补贴,以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降低读书成本;三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和地方,实行订单培养。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