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日期: 2009-11-17 1:20:06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梅姗姗

摘 要: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由来已久,从医生的职业使命、预防医疗纠纷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阐释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又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医疗纠纷;人文素质;途径
  
  1 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1 医生的职业使命
  在我国古代,医学人道主义思想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医乃仁术”,“仁者爱人”,说明医家应成为仁人之士,孙思邈撰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意义命名,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两个方面,其中所谓“诚”就是指医生应具有高尚的医德,明确提出了学医的人首先要具有仁爱的“大慈侧隐之心”,“好生之德”,要廉洁正直,不得追求名利,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认真负责,不得浮夸自吹,诋毁别人等。《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惟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也指出要以病人的利益为重。这些都表明了前人重视医德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物欲的冲击,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部分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现阶段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德教育,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1.2 医疗纠纷的预防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在和诊疗相关的民事活动中所产生的纠纷,泛指发生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病人及病人家属之间的所有纠纷,据2007年我国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中被杀害的比率为6.67%,被挨打的比率为63.33%;被侮辱的比率为74.50%;被谩骂的比率为82.67%;被恐吓的比率为69.80%;被威胁的比率为69.80%;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医患关系呈现比较紧张的局面,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医患纠纷愈演愈烈呢?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一是医德医风确有滑坡现象,二是群众的法律意识在提高,三是媒体的误导,媒体不切实际的将大量非医疗事故或纯属医疗意外的医疗事件渲染成了医疗事故或严重医疗事故;四是最高法院的错误的司法解释,无限扩大了医疗纠纷的受案范围与赔偿范围,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医患之间沟通不足导致缺乏信任;在医疗过程中患者缺少人文关怀;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等,而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院士则认为,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病人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病人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这一模式之下,医学教育只重视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医学生应具有的奉献和仁爱精神的养成,最终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很多医疗纠纷不是治疗水平引起,而是沟通能力差引起的。

学海网

  综上观点不难看出,医生人文素质的不足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一个显见的原因。
  那么提高医生人文素质、就成为预防医疗纠纷的一个必要途径。而医学生,也就是将来医生的储备力量,他们在学校中,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养成,加强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提高将来医生的人文素质,就是有效预防医疗纠纷的必要途径。
  
  1.3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的发展。医学从来就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一门科学,医学教育除了传授医学知识、学习医学技能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除了身体素质外,就是指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而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
  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愈发显得必要。
  
  2 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医学人文科学是研究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研究医学领域中人际关系的学科群,由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组成,医学人文教育就是使学生对有关的法律、伦理和医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具有依法行医的观念和一定的人文精神、职业道德,能从医学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目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等高度上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对国家宏观管理机制的关注和参政意识显著增加,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对患者的关爱之情。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现行课程设置上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我国的医学院校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片面追求纯技术水平的提高,严重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并且该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医学生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医学课程门数不断增加,这样,不断加剧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课时冲突的矛盾,直接冲击到人文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面,人文课程类型单一,没有形成多种课程类型并存和互补的局面。在课程内容上,许多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的现象,而且没有很好的把现代、国际化的科学知识与传统思想文化结合起来,把培养基本素质的公共性人文课程与培养专业素质的专业性人文课程结合起来。
  
  (2)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相对薄弱。
  医科学生大多是理科生,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使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而大学阶段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学生汉语水平偏低,应用能力较差,另外,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宠爱造成一些学生自我倾向比较严重,缺乏爱心与同情心,导致在参加工作后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思考与处理问题片面。
学海网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3.1 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在“二零零八北京国际医学教育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在当前世界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中,唯独医学教育制定了全球性的教育标准。而相对落后的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若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高水平,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与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才能全面提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整体实力。
  国际医学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GMER)”中列举了职业态度、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七大基本要求,其中与医学人文课程直接相关的就有四条。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与之相对照,相吻合度较低。
  国家要尽快出台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医学教育的标准》,并且对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措施。这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3.2 课堂教学方面,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和培养
  我国的医学院校很多都是和综合性大学合并了的,在这些合并后的院校里,人文学科有的较强,而有的相对薄弱,针对这些人文学科较弱的合并院校。以及本身人文学科较弱的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师资力量配给,引进入文学科方面的人才。已有人文学科背景知识的教师,可以通过进修、留学、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提升自身素质,加强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这些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传授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底蕴。当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教化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努力内化知识,自觉提高自我修养。
  
  3.3 丰富教学形式,引进情境教育
  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是教改的内容之一,在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中,进行情境教育,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它能促使学生依据情境信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对医学生,可以采用伦理学教学馆或模拟法庭等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以情达理,启迪学生的思维,砥砺他们的志向,为他们走上正确的从医之路奠定重要的思想和道德基础。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社会实践
  医学院校要从人文的视角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学校形象的设计与塑造,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群众性的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加强各项有利于师生身心欢愉的措施,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体系,不断地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品位,同时,不断地加强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和人文关怀,凸显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的人文风貌和传统风格,建筑比较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为医学生攻读学业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多层次全方位地组织、支持和引导医学生广泛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文氛围。与医学生精神世界水乳交融,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另外,学校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的接触社会,让他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人生的行为道德和价值,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去真正理解和践行“以患为本”的理念,这些社会实践可以采取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等形式进行。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