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日期: 2008-9-18 19:38:20 浏览: 15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其实这也是一个十分容易理解的生活常识。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那些不利刺激我们接受的限度当然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有很多学生对于老师的体罚、变相体罚、侮辱性的语言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而对于那些能够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刺激,我们接受起来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你很喜欢吃面条,但是如果一个星期每天三顿都让你吃面条,你一定会产生反感,也就不会再有享受美味佳肴的愉悦了。为了班集体尽快达标,有的班主任就经常不断地强调着每一条规范要求,有时在整个一节班会课上,学生的耳朵里灌入的都是这种机械的语言重复。所以,有些老师的嘱咐早已被学生评价为“唠唠叨叨”,甚至对老师讲话的语言顺序都已经十分熟悉,几乎在老师的第一句话说出以后就能准确预知第二句话的内容了。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形下,即使你讲的话都是真理也已经毫无作用了,只是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班主任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策略意识——同一个道理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比如:歌曲比赛、学习格言、诗歌朗诵、演绎生活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为什么非要迷恋于自己枯燥无味的说教呢?更何况这种逆反心理容易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因为教育方式的单调乏味恰恰说明了我们育人智慧的匮乏。我们的学生不是一架机器,他们是具有丰富感情的青年,他们广阔的情感世界不应该成为教师遗忘的天地。不论是说教还是活动,都应该想到是否建立在能够满足他们精神需要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使我们的要求的规范真正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否则,他们就会首先在情感上关闭了接受教育的大门,那又怎能奢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呢?下面我将就怎样有效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谈谈自己的拙见,这也是我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生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教师应努力尊重、爱护、帮助学生
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一份报道,某中学高二(1)班进行英语考试,女教师张某在监考时发现有一女生李某把资料抄在腿上作弊,张老师立即把李某叫上讲台,当众掀起她的裙子露出大腿让同学们看。事后李某回到家里向家人哭诉,说老师侮辱她。李某的哥哥十分生气,当天晚上学生自修时,他纠集了几个社会青年到学校,追打张老师,对张某拳打脚踢,造成头部面部和身体多处肿伤。后来,李某的哥哥等人被当地公安机关拘留,并责令其向张老师赔偿500元医疗费。 在该案例中,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闹剧。因为学生考试作弊,违反了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没有履行一个学生的义务,张老师作为监考人,有权利制止学生的作弊行为,并对作弊者提出批评。但张某当众动手掀起学生的裙子却是侵权行为。 她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学生也是公民,其人格尊严同样受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在我们身边有时也会看到一些差生被班主任罚站,罚超过他们体能的体育运动、体力劳动,罚学生数十遍地誊抄作业;一些班主任当众讽刺挖苦学生,揭学生的短处羞辱学生,使用“蠢猪”、“笨驴”等侮辱性语言训斥学生;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安排座位;以学生父母的职业、收入多少的不同分别对待学生。这些都是对学生尊严的一种侵犯,一旦他们的尊严受到侵犯,就会对班主任的任何教育语言与行为产生抵触心理。 我们一些老师有时也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但是又经常以“恨铁不成刚”、“我是为你好”的动机来自慰。殊不知,这种不顾学生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企图以简单生硬的“情感刺激”来迫使学生就范的办法常常会适得其反,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真正的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接受我们,我们才能教好学生。为此,班主任应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俗话说:“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的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的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二、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策略意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我们班有几个男生特别不讲卫生,经常在班上随地吐痰、乱仍纸屑。有一次我上课提前到班,看见张祥同学正作投篮状,将一个纸团向教室后面仍去。“好,逮个正着。”我心想,随即跨步走向教室,阴沉着脸,严肃的批评道:“我今天终于知道为什么班上总是这么脏了,请你将纸团捡起来,站到教室后面去。”他很快很不服气的站到教室后面去了,然后我对全班同学说:“这就是对他乱仍纸团的惩罚。”我以为这样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以后一定会改掉这一恶习,可殊不知通过和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并没有好转,我这才意识到我教育方法的不当,因为我刺伤了他的自尊心。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方法有问题。于是第二周上班会课之前,我要求每个小组表演一个关于讲卫生、爱护环境的小品,要求自编自演。张祥同学是班上的“幽默大师”,所以他们组这个光荣任务自然就落在他身上了,被同学委以“重任”,看得出他很高兴,课后认真的写稿子,终于班会课他们的作品“闪亮登场”了。只见张祥扮演一名老爷爷,颤悠悠的上来了,走着走着,突然脚下一滑,“啪!”摔了一交,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原来罪魁祸首是地上的一根香蕉皮……组里的每个同学都参与了表演,有人做医生,有人做警察……这个小品演得很有趣,里面也蕴含着深意,由于一根香蕉皮而导致老爷爷骨折住院,扔香蕉皮的小伙子支付了医药费。这样做值吗?我相信每个同学心里都明白,在这个小品中大家似乎学到了什么,由于集体的参与表演,大家的关系似乎比以前更密切了。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班会课以后一段时间,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天主动捡起一片纸屑、主动爱护环境,并将表现突出者记载在好人好事拦内,每人都感觉自己是班里一份子,体会到了讲文明、讲卫生的乐趣。并且我自己也在班上以身作则,后来我惊喜的发现班上的同学甚至包括张祥同学都能自觉做到讲卫生,不乱仍纸屑了,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却达到了教育效果。所以平时要讲究教育艺术。另外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离开集体而独立存在,试想一个没有良好氛围的班集体又怎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个体呢?所以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就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班主任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一定层次的活动,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三、充分获得家长的教育配合与支持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提高教育质量、配合教师教育、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经常和家长就一些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告诉一些缺乏科学教育常识的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有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孩子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孩子就很有可能将这种逆反心理带到学校里来,认为大人(包括老师和父母)都不理解他,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总之,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双管齐下,对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有科学转化的方法,自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逆反心理,学会自我教育,让学生明白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他们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让学生理解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另外发现自己有逆反心理应设法调节、克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我们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所以,老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控制自己、利用自己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比如老师讲你做的不好,你不能消极反抗,应克服自己的愤怒心理,想想我是不是确实不对,下次应争口气做好给老师看,让老师看看你并不是最差的,这才是充分利用自己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也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综上所述,逆反心理是学生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同时又是一个很难处理的学生教育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充分尊重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在这点上我们教育者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