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潜在课程?精神文化?学校竞争力

潜在课程?精神文化?学校竞争力

日期: 2009-1-10 17:25:59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继超

摘要:潜在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文化不仅是构成潜在课程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无形的、潜藏着育人价值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科学开发,是增强学校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潜在课程;精神文化;学校竞争力

潜在课程,又称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它是相对于正式课程(又叫显在课程)的一种学校课程存在形式。

学海网
即相对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而言。潜在课程不在课程计划中凸显,不需通过正式课程来实施,而是通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氛围和人际情境,例如,校舍建设、教学设备、校貌、校园精神文化、教学礼仪、校训、校纪、校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良好的潜在课程,会与正式的显在课程一道构成相得益彰的学校课程范畴,会积极推动学校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讲,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播并让学生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文化(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成果,进而让学生在精神文化的传习中成人成才,同时实现精神文化的教化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是基于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毋庸置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除正式的显在课程以外,潜在课程也是完整的学校课程设计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当然,潜在课程的设计也不是缺乏中心、漫无边际的。从文化本体论上说,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现象世界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本原。[1]人的本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人的文化创造,尤其是精神文化的创造更能凸显人的本质的重要和灵性的可贵。因此,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自然成为学校潜在课程设计的主导取向和重要内容。

精神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无形的、潜藏着育人价值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科学开发,是增强学校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精神文化建设应是开放的、发展的。所谓开放,就是面向世界,借鉴国外先进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好经验。所谓发展,就是要面向未来,提升自己参与竞争的能力。下面以大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精神文化建设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同时希望能给中小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个面向未来的“链接点”(与大学的关系)。

一、精神文化与学校竞争力

精神文化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文的,但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它活跃在讲台上,在校园里,在人们的言谈与行动中。大学精神绵亘、长久、永远。大学的精神文化对大学的长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竞争力的源泉。

有学者指出:“所谓精神文化是相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而言的,是一定群体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合作精神以及传统习俗等的综合,是一定群体的灵魂,反映了该群体的个性”。[2]

我们认为,大学的精神文化是该大学全体人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合作精神以及传统习俗等内容的综合标志。我们的上述认识,可从下列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佐证。

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在“兼容并包”的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里,创造出全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即以“科学与民主”、“个体精神自由与独立”,“重新估定价值”的怀疑主义精神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容、博大胸怀为核心的新的世界观、新思维、新伦理、新方法、新学术,从而为北京大学适应新的时代变革提供了新的文化理想、新的价值体系、新的想象力与新的创造力,使北京大学历经百年而不衰。

清华大学重视“通才教育”的现代办学理念。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初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问;一是造就人才。[3]把清华办成国家的学术中心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是清华人的共同目标,为实现这一办学理念,清华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强调学术自由。这也是梅贻琦等人一贯主张的大学就应该“追随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之态度。”对学校的学术研究是如此,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强调通才教育,这是先生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与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综合知识……”[4](117)由于清华大学实施通才教育,这段时间培养的人才,有许多人成为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学术界的栋梁,其中不乏学贯中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学者。1959年,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学部委员名单中,这一时期的清华毕业生有24人,占学部委员会总数的9%[4](102)重视教授治校。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讲:“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梅贻琦始终把网罗聘请国内外第一流学者作为头等大事,并实行“校长治校”“民主治校”的办学理念。由于这些教授不仅学术一流,而且为人师表、献身教育,他们中大多数人热爱祖国,从而开创了清华严谨治学、精于学术的优良校风,这是清华最宝贵的精神文化与精神遗产。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1636年建校至今已有360多年,她在“学术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久居领先地位”。她为美国,为世界培养了数不清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6位美国总统、39名诺贝尔奖得主和30多名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以及众多成功管理者。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相知,与亚里士多德相知,而更重要的是与真理相知”。(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le,sed Magis Amica VERITAS[5]哈佛大学的校训充分体现了探求真理的“大学精神”。

剑桥大学也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建校近800年,共培养了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剑桥大学赋予个体以学术自由,使他们能够去追求自我的理念、思想。她遵循“自学、独立思考”的教育方针,培养了牛顿、培根、弥尔顿、拜伦、达尔文等众多的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思想家、诗人,这一切都是精神文化传统使然。

具有百年历史的北大、清华,具有360多年历史的哈佛大学,具有近800年历史的剑桥大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而这些大学的独特的精神文化,往往又深藏于所在国家、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1907年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先生在谈到大学精神文化时曾说:“有继承才有发展,学校需要风格,风格来自于传统。”[6]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长期积累的结晶,是大学持久发展的生命之源,是大学竞争力之本。

二、精神文化的表现方式

(一)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凝聚,是激活学校竞争力的思想源泉

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办学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的,之后,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正是因为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学校都非常重视理念的创造与更新。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1.高等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学术自由的理念;2.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终身教育的理念;3.高等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4.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全面发展的理念;5.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与整体发展的理念。[7]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办学理念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这种办学理念具体体现在:构建办学思想,提出办学目标,坚持办学方向,物色一流教师,筹措教育经费,建立以精神文化为先导,人、财、物管理相协调,以协调、整体发展为追求目标的办学方式。

(二)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能够保证竞争力的持久性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主要是由校长、教授与学生的活动所创造的。其中包括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办学方针、学校体制、课程设备、教授的教学活动科研工作、师生的社团活动、学校的图书馆、报刊、著作与翻译作品,学生文体活动,各种讲座、集会、社会工作,以及校长、教授、学生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日常生活等等。我们的关注,更在于这些“大学文化”的具体构成因素背后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哲学思想、历史观念、伦理标尺、学术创新、思维方式与方法、心理特征、情感方式、审美形态、人际关系、交流方式、文化氛围、精神气质、风气、传统(即“校风”)……这些更为内在的“文化”的精神要素,才是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8]的确,大学的精神文化才是大学最富竞争力的表征,世界著名大学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耶鲁大学的所谓耶鲁精神,就是一种为争取个体的独立、为维护学术自主,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芝加哥大学则讲求“现实的态度和崇尚求实的科学精神”。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都认为,“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为重要”。[9]剑桥大学教授巴克尔曾说:“大学要达到它的鹄志,不仅在发展智慧,也在于从师生聚处的群体生活中自发的诸般活动养成道德骨干。”[10]可见牛津与剑桥大学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养等精神文化内核的培养。正是由于这些大学重视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所以历经百年,一直处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

(三)优异的师资是再造大学精神文化的保证,是大学竞争力的关键

世界一流大学的声誉及其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很自然地吸引了大批著名学者。校长也将招贤工作视为中心任务。由于“名校”“名人”效应连锁作用于一流大学,使其英才云集,这是其他一般高校所望尘莫及的。

世界一流大学保持着“科研第一、教学第二”的特色,对教师在科研上提出高要求。由于教师基础扎实,大多经博士学业培养,而且不少原来就是科学院院士或某学科领域的权威。加之一流大学所拥有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以及承担着世界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因而“科研第一”就十分顺理成章。世界一流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比例,以及对人类科技进步的难以估量的贡献,即为有力的证明。学校科研水平保持一流,就确保了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学生在学期间,就能聆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优秀导师的教诲,接触前沿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新型的实验仪器,经历创造能力的培训。另外,导师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也能对学生起示范与教育作用,因而能造就大批优秀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人才。

学海网

(四)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教育方式,也是增强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虽然大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大幅改变,而且在今天强而有力的环境下更快速变迁,但是有一种特征被证明是持久的,那就是实行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中,通识教育的角色继续了雅典的学院与学园所特有的人类探索的相同精神。通识教育被发明来帮助公民在民主社会中负责地行使权利。因此,通识教育深深地根植于公民道德的理想中。一经发明之后,提倡智性学科的通识教育就成为解放人类理智的有力工具。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是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积极而持之以恒的探索,是有益于人类幸福的理性活动和有效途径。1869年查尔斯?W?艾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指出:“关于语言、哲学、数学或科学能否提供最好的精神训练,通识教育应该主要是文学还是科学这类无休止的争论,在今天对我们没有实际效益。本大学认识到人学与科学之间并不形成真正的对抗,并且赞成不应该在数学或经典、科学或形而上学之间作眼光短浅的取舍,这些我们全都要,而且都要最好的。”[11]艾略特开启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大门。之后,历任校长都继承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传统。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环境与人类的风俗及道德,进而更好地生活;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的本质并帮助他们学会和谐相处;有助于学生充实精神,成为有教养的公民。

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支撑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脊梁,是大学繁荣和进步内在的助力。本质上讲,人是文化的动物。人既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创造出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同时,人又是精神文化的受动者,时时处处受自己创造的精神文化的规制。学校的精神文化不仅诱导着学生的价值追求,而且调节着学生的行为。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独特的精神文化,植根国家、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之中。“文化”一词在我国文献中表达的意思就是“以文教化”及“人文化成”的意思。《易?彖》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表现了我国先人以人文培养人,教化人的思想。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就是取自于我国的《周易》一书。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首先是实践的事业,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离开传统民族文化的根基,去自行创建大学的精神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育就是使人人文化的过程,这可以从黑格尔对人的精神发生所作的研究成果中得以说明。黑格尔把人类精神的发展分为两个密切联系的辩证过程,即人类精神的系统发生史和个体发生史,认为精神个体的发生是系统发生的精简的、缩短的重演。并且明确指出,这种“精神重演律”是借助于教育而进行的。[12]在我们看来,一个大学的精神文化相对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可以说是“系统”与“个体”的关系。从此意义而言,大学的精神文化就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精简的、缩短的重演”。我国学者认为,正如现代生物个体是胚胎发生的一样,现代精神个体是教育发生的,精神个体教育发生是人类精神系统发生的精简的、缩短的重演,类比海克尔的生物发生律,可以把它叫做精神发生律。[13]我国传统文化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的对事业的执著精神;“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见利思义”“取财有道”的义利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际观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我们只有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将民族的精神文化内化为大学的精神文化,使之成为大学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潜在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大学的精神追求、学术思想、文化氛围以及伦理标尺。校风是由“教风”与“学风”两方面组成的。“教风”反映教师为人师表、不尚空谈、淡泊名利、公正廉明、严谨治学、道德文章皆好以及对高等教育的高度事业心与责任感。“学风”反映学生志存高远、一心向学、尊师爱生、积极进取、勇于攻关的科学态度。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教授们无论研究任务多重、多忙,都从不脱离教学。有许多教授一直承担着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对比今天,我们的大学里出现的一些现象:一些教学骨干一旦晋升为教授、副教授后,登讲台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一些人醉心名利、急功近利地去做科研,而不去从事教学,我想这种教学与科研相脱离,可能也是导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目前高校“学风”有下滑之势,表现为学生考试作弊,“60分万岁”,对比当年清华大学对学生学习的规定,实在有反思之必要。上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规定:“学生考试时作弊,一经查处记大过二次,该学生以零分计。”①清华大学研究所章程规定:“研究生各项考试,均以70分为及格,其学年平均成绩不及65分者,即令退学。”②由于清华大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在学生中形成了用功好学的好风气。其结果,在这一时期的毕业生中,不只是造就了一批名人学者,就一般毕业生而论,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严谨的“教风”与“学风”,是清华大学培养高尖端人才,进入一流大学之列的有利武器。“校风”是大学无形的“精神财产”,是大学灵魂与血脉的凝聚,是大学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之源。

(三)加强大学的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形式,也具有文化意义。市场经济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效率,这灌注着一种文化精神,它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与文化理想,优化自身生命存在的手段或方式。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它不仅会妨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妨碍最终目的的实现,损伤人的精神和道德理想追求。因而市场经济社会出现了对道德反叛与诉求的双重情况。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维护人的权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种强烈的获利型经济,由于受利益的驱动,往往容易产生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导致人欲横流、恶念丛生,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高等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超越,我们主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即塑造适应和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大学生。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培养人、塑造人,把广大大学生提升到人生精神更充实、道德理想更崇高的境界,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使大学真正成为传承人类优秀精神文化,创造美好未来的殿堂。

①②《国立清华大学本科教育通则》,《国立清华大学一览》,1947年,第1页。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4.

3]梅校长到校视事召集全体学生训话[J.国立清华大学校刊.1931123(341).

4]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吴咏慧.哈佛琐记[Z.北京:三联书店,199736.

6]肖木,丽日.普林斯顿大学[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25.

7]户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81.

8]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9]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9.

10]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16.

11A?C?奥恩斯坦.美国教育学基础[M.刘付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00.

1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

13]许景行.康德认识论中的先验论及黑格尔对它的扬弃[J.社会科学战线,1981,(4).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