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中职教育中化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论中职教育中化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日期: 2010-7-3 4:54:58 浏览: 1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育 化学素养养成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化学素养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要素之一。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化学教育应有所作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07年秋,随着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全面启动,将会有更多人进入各类职业学校。很显然,国家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劳动者,除提升我国未来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外,还要成力改善公民素质结构的积极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朝气的活力。
   他们除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术和劳动技能外,还要有植根于思想深处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和科学思维,即科学素养。其中就包括化学方面的科学素养。
   1 为什么强调中职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量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元素。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模仿力、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代。提高青少年的素养,能扩大眼界,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与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胡总书记在论述有关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中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即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和谐因素。而实现这种构建,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有更高要求。显然,具备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劳动者,才真正具备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公民素质,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作为人日和经济大国,其公民的化学科学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这个世界的生态环境、劳动效率和经济发展等。
   中职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将发挥正面影响和改变周边人群的作用。比如,他对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消费的态度,行为习惯和处事原则。
   其次,作为生产劳动者,其对自然资源、生产资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生产劳动技术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应用,对劳动环境和劳保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都会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还有,中职生中可能有些人会成长为领导者和决策者,较高的化学科学素养能提醒避免犯忽视漠视自然、环境、2 职业教育中化学教育的作用
   据统计,2002年全国约41.7%的初中毕业生未能上普通高中,按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结构的要求及国家政策的鼓励,接受职业教育的群体将日渐壮大。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感、态度、思维、认知、行为和身体发育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群体中相当部分人大多基础知识薄弱,对周边环境和应负的社会责任义务难有清醒的认识。大约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开始,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和鼓励。受挫湮灭了他们的自信,体会不到成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习成了不得不应付的日常任务,成了负担,逐渐积累了对“高深”知识的恐惧,于是更受批评,恶性循环中强化了冷漠、麻木、不负责任。他们将来大多不会是专门化学人才,却仍要生活在与化学密不可分的物质世界中。
   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第13届会议的主题告诉我们,世界各国的化学课程更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包括让学生认识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以及提高公民的“化学素质”等倡议和要求。因此,向这个群体传授“够用”的知识即可,即相对于其将来的社会定位,构建相应智商的知识够用即可。
   “教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育人。在进行“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而普及“大众的化学”过程‘一护,中职化学教育应顺应时势,更多地做到如何让这一群体中的每个人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合格公民,“使每一个人认识自己以及理解生活、社会、自然和环境,能应用科学知识和理解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间题,能使他所处的环境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期盼的“公民的化学素质”,也就是说,最好能让接受化学教育的年青一代人有更高更丰富的化学情商。不只停留在身边会发生什么“反应”,将“产生”什么,更要关注这个反应及产生的东西对我们共同的家园有何影响。
   一旦这一群体将“够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升华为科学素养,植根于思想深处,形成自觉正确对待自然、环境、社会和其他事物的人文精神,则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人与白然和谐发展、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才会有道德本能力量的支撑,可持续发展才有了活力之源。因为,科学知识只能治标,人文精神才是治本之策。
   这些正是当前情势下中职化学教育应起的作用。
   3 化学素养教育不到位的尴尬
   在国外实行多年的垃圾分类收集与合理再生利用,在我们这里为什么如此难以实行?为什么人们麻木于养猪场和城市生活污水畅快地直排江河湖海?再看看我们的校园,快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代替了传统餐具,剩饭剩菜暴珍天物代替了儿时琅琅上口的“粒粒皆辛苦”。年复一年的志愿者活动红红火火,可为何今天的志愿者明天却可能一反身份在同一地方成了环境的污染者:郊外、公共场所、风景区里的垃圾塑料袋酒瓶碎渣和烤焦的山石能证明这点。“不乱扔垃圾”是孩提时代就知道的道理。小学开始的值日生制度使每个孩子都具备了起码的卫生道德和习惯,但当他们长大后为何出现了逆转?现在的社会成员绝大多数都当过值日生,其早先的良好习惯为什么没有内化为本能?这种令人困惑和尴尬的局面,正是包括化学素养在内的人文教育不到位甚至缺失所致。
   假如,从我们手里走出去的一代代人无益于公民素质的优化,无益于环境意识的深入人心,无益于优患意识的强化,甚至反而成为漠然者破坏者时,我们的化学教育还有什么意义与社会收效?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从何谈起?
   4 实践化学素养教育的一些尝试和感受
   鉴于这一群体的特殊原因,目前的化学素养养成还只能在较低层次进行探索与尝试。比如,笔者曾尝试过以下操作:
   (1)先易后难,培养兴趣。在学习芳香烃等有毒有害气体时,只介绍其名称,最好理解的基本理化性质,刻意避免或减少一些“难懂”部分的讲解,代之以要求查找收集其在我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等环境中的存在、用途、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对环境和生态可能的影响等相关资料。通过真诚的付出,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的鞋子,我的居室竟然也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知道为什么鞋厂包装材料装修材料厂常发生白血病等工伤亡事故,逃离火灾现场要贴地,而下水道里救人则可能有危险。于是会自觉地进一步去主动深入了解。
   (2)专题大家谈。在世界水日,特意组织了专门讲水的讲座,要求大家谈对水的理解。努力唤醒对这一最普通、最“不值钱”但却最重要物质的化学情感,明确每个人应负的责任。
   (3)走出教室,激发探究热情。结合志愿者活动、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相关主题、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现实的意义等。从探究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对环境的化学影响,到探究食品、工农业生产、劳动环境、劳动保护中的化学科学;城市垃圾的产生、成分、危害、去向及处理、回收、利用;食品的安全现状与绿色食品;现在的气候为什么越来越热,赤潮和蓝藻为什么爆发等当今最热门话题,要求通过互联网报刊查阅相关信息写出感受、体会和小论文。
   (4)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参观城郊的垃圾填埋场前布置任务:观察那里的主要填埋物是什么;主要来自哪里;有无可能减少甚至阻断其产生;有无转化利用的可能等等。那里难以忘却的印象,成了长时间议论的话题。
    这种“可以不在班里上课”“可以四处去看看”的方式放飞了心灵,也乐于被这一群体接受。探究的愿望激发了主观能动性,学生扩大了视野,热烈交流讨论所见所闻,变得关注社会,有了更多的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后,“提倡生活中少一些塑料袋,多一些菜篮;少一些,一次性,多一些复用性,少一些豪华,多一些实用;少一些时尚,多一些传统;少一些发胶摩丝,多一些纯真自然;少一些方便,多一些麻烦”,“节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成为心得体会和小论文最热门最受关注的主题。当然,人们更期盼这些观念能相伴他们一生。
   许多获奖和张贴公布的小论文让作者体验到了久违的自信、成功和快乐。不同程度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成功感’更是孩子自身的体验,没人能代替他体验,它可以为他创造条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师拿高标准要求他,学生就无法感受成功;而降低难度,他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在他身心中产生。”
   当做个有素养公民的意识形成正气,环境意识植根于灵魂深处,节约观念成为主流和时尚时,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物欲膨胀,减少消费攀比,进而转化为比赛学习知识和技术技能,才有利于为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培养出一代代新人。
   培养化学素养并内化为人文精神确实很艰难,这正说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化学教育大有可为,从业者任重道远。这也是变革传统教育的必然选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