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教案+教学大纲,如下:
《成本会计》1-3章教案
第一章 总论
课题:
1.成本会计的概念。
2.成本会计的对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员理解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了解制造成本法的特点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理解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了解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核算具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教学方法设计:
1.举例讲解教材
2.总结及练习
3.评讲习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本会计的对象和工作内容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和作用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为取得一定收入或达到一定目的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二)成本的作用
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2、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3、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成本会计的对象
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
概括为: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简称成本、费用。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
(一)成本预测
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减少生产经营管理的盲目性,提高成本管理
的科学性与预见性。
(二)成本决策
是在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其他有关资料,在若干个与生产经营和成本有关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以确定目标成本。作出最优化的成本决策是编制成本计划的前提。
《成本会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后开设的又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理解掌握成本会计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熟练掌握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及报表编制;
3.了解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能力要求
1.具有热爱成本管理工作,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念;
2.具有胜任成本管理工作的良好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3.具有成本核算的实务能力;
4.具有成本管理的能力树立大成本观念;
5.具有成本管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6.具有成本会计的职业判断、分析和思维能力。
(三)实训要求
本课程的实训主要采取会计模拟实习的方式。通过会计模拟实习,使学生加深对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成本核算的工作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
(四)考核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理解掌握成本会计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及报表编制。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成本会计总论
1.明确支出、费用、成本的涵义及关系。
2.掌握成本会计的概念、职能和内容。
3.熟悉成本会计的工作任务和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内容
(二)产品成本核算概述
1.明确成本核算要求,掌握要素费用和成本项目的概念和内容,
2.掌握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运用,
3.熟悉成本核算的程序。
(三)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