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复卷机控制机构和机械结构设计,此份设计有两份说明书,分别是复卷机控制机构设计和复卷机机械结构设计,附有设计图纸、任务书、开题报告、实习报告等材料
复卷机控制结构设计,共27页,8442字
1.设计条件:
(1)主要的加工材料是宽度小于30mm的绝缘塑胶薄膜,主要使用二次加工实现材料端免得平整度要求。
(2)约束条件:
张力和复卷线速度得基本保持恒定,从而保证材料不变形。
2.完成内容
(1).分析机器要求及设计目的,设计整体结构,
(2)针对特定功能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择优选取,
(4)确定各个方案后,进行设计与计算,
(5)画出整体装配图及电路连接图,
(6)撰写论文,准备毕业答辩。
总体设计内容:
先很对这一实际问题,提出大题的设计方案,对于复卷机要实现的每个功能进行方案分析与讨论,速度控制系统,张力控制系统等等。然后择优选取,对于定下来的方案,经过设计与计算之后再组合到一起,实现复卷机的各个功能。最后画出整体装配图和电路控制图,并且撰写设计说明书,从而对整个过程加以叙述与解说。
四、研究方法
首先认真研究原始资料,研究设计任务书中提出的设计要求,明确任务找寻与本设计相关的各种资料和手册,根据设计手册设计物料传送装置以及定位装置,结合复卷机主体传感器的布局以及电机位置设计整机结构,最后通过计算验证本设计的可靠性。
五、研究步骤
1、仔细研究任务书的设计要求并收集相关的参考文献
2、研究塑胶薄膜复卷工艺过程并对重要的方面进行分析和了解
3、下厂调研并作实习报告
4、总体方案分析、比较。
5、绘制复卷机整机的装配图,以及电路图。
6、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
本设计是针对传统分切机生产的薄膜在较小尺寸(30mm以下)断面不齐整,在运送和使用中容易相互刮擦产生毛刺,而且在使用中,也会影响其工作精度。
本机器实现了二次加工的半自动化,在工作期间,让薄膜卷有一定张力,使之不会散卷,在加工特定宽度和厚度的塑胶薄膜时,保证张力恒定,使张力控制在材料的抗拉强度之内,以保证材料不变形。同时控制住复卷时的线速度,使线速度在一个特定范围内,既保证工作安全,又保证材料顺利复卷。
关键词:复卷机 二次加工 恒定张力 恒定线速度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复卷机的运动及受力状态析 2
1.1被加工材料的主要参数 2
1.2副卷过程中的各运动参数的计算 2
1.3复卷过程中各轴的力学分析 8
第二章 张力控制系统 12
2.1张力控制的一般方法 12
2.1.1张力控制的一般方法 13
2.1.2间接张力控制方案 14
2.2张力的控制方案的选择 14
2.2.1方案1 变频控制 14
2.2.2方案2 基于单片机的闭环控制 17
2.2.3方案3 可观察张力值条件下的手动控制 17
2.2.4方案的选定 18
2.3张力系统各元件的选择 18
2. 3.1磁粉离合器的选型 18
2. 3.2张力传感器的选择 19
2.3.3 张力值的数字显示 21
第三章速度控制系统 21
3. 1速度控制方案的选择 21
3.1.1 方案1 基于PLC技术的闭环控制 21
3.1.2方案2可视速度条件下的手动控制 22
3.1.3方案选定 23
3. 2速度控制系统各元件的选择 23
3. 3计米功能的实现 24
3. 3.1方案1计米轮 24
3. 3.2方案2光电传感计数器 24
3. 3.3方案的选定 25
参考文献 26
谢辞 27
复卷机机械结构设计,共32页,10206字
摘要
本文针对塑胶薄膜复卷机的机械结构部分进行了设计与说明,对于传统大型塑胶薄膜分切机分切之后不能保证宽度在30毫米以下的材料端面平整度的问题,采用本机器进行二次加工,从而达到客户要求。
本机器实现了二次加工的半自动化,工作期间,在加工特定宽度和厚度的塑胶薄膜时,保证张力很定,使张力控制在材料的抗拉强度之内,以保证材料不变形。同时控制住复卷时的线速度,使线速度在一个特定范围内,既保证工作安全,又保证材料顺利复卷。本说明书主要要对轴系进行了设计与说明,以及卡嘴的设计计算,以及标准件的选取,最后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计算与说明。
关键词:复卷机 二次加工 塑胶薄膜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1.1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国内外复卷技术介绍 1
1.3被加工材料的主要参数 1
1.4复卷机工作环境介绍 2
第二章 基本工作原理及状态分析 3
2.1 复卷机的工作原理说明 3
2.2 复卷机的运动及受力状态析 3
2.2.1 复卷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4
2.3 复卷过程中各轴的力学分析 9
第三章 基本结构设计与计算 14
3.1主轴结构说明 14
3.2 托盘计算与选取 15
3.3 主轴设计 16
3.3.1 方案分析与讨论 16
3.3.2 方案2的详细设计与计算 18
3.3.3 空心轴的设计与计算 20
3.4 顶板设计 23
3.5 卡嘴设计 23
3.5 轴承选择与计算 25
3.6 拉紧轴-顶板-拨叉行程计算 26
3.7 机架设计 28
第四章 总结 29
参考文献 30
致 谢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