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院校课程文化的建立

职业院校课程文化的建立

日期: 2009-10-25 2:56:31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文化的建立。因此,将企业模式和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树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念,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文化现状出发,阐述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课程文化 建立
  
  职业院校课程文化是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中长期积累的反映与课程相关的价值取向,是师生意识、师生心态、行动规范等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必须上升到课程文化层面来研究。

学海网
现根据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存在的问题,从先进性文化要求的高度,阐述课程文化建立应在以下方面得到加强。
  
  一、课程文化要企业化
  
  现代企业文化的物质形态有其特殊性,如统一的建筑色调和风格、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与工作车间、统一的工作服、佩戴胸卡上岗及其鲜明的现代化的视觉特征等。目前,职业院校由于课程文化的物质环境决定,大多数学生仍在传统的教室接受传统的课程教育。如实验实习多人一组、多人一机、多人一岗等,造成职业院校环境与现代企业环境差异甚远。另外,教材作为职业院校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质形态的载体,内容相对陈旧、冗余信息多、岗位适用性不强,明显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相对于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的课程文化,物质形态的课程文化尽管对育人不起根本性的作用,但其具有直觉性和自然性,会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环境育人的角度出发,职业院校要按企业化的要求把物质形态的课程文化建设好,学生就业时对企业文化有认同感,能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具体来说:首先,课程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相联系。就是要把专业课程教学放在实验室和实训车间,同时想办法鼓励企业车间进校园,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实习重于验证性实验、生产性实习重于消耗性实习,让学生在课程文化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其次,课程教学设备与企业接规。先进的文化要面向现代化,课程教学设备应当与生产一线同步,即使投入大、困难多,也必须坚持这个正确的方向。现在设备少一点,可以先解决核心的典型性的设备,突破原来的上课时间限制,利用多班倒多运转,提高其利用率;再次,引入企业员工岗位手册作为教材的做法,让学生先熟悉岗位工作操作流程,懂得一些企业基本常识和原理,以最精练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二、课程文化要交互化
  
  课程文化要列入教学计划文件、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制度和学生的课程学习制度。我们知道,企业车间对员工进行设备操作有明确的要求,甚至对员工的行走路线都有规定,不得越过警界线。因此,良好的制度形态课程文化能确保学校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但是,现在课程教学制度基本上是单边制订的,学生不清楚老师的课程行为规范、学生不能获得心理上和价值上的认同。要消除教师的课程教学制度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制度这个分水岭,应从如下二个方面改进:一是制度的建立过程应与学生沟通。可请学生代表参加对教学的讨论,这既体现了科学、民主精神的需要,也是从实效出发的好举措;二是制度的定期修订要由多方面的参与。制度的完善应当是动态的,要请与课程制度相关的所有人员代表参与,如企业代表、家长代表和学校各管理部门等;三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无缝连接”。
  
  三、课程文化要扬长
  
  精神形态的课程文化对学生有凝聚和激励等效用,它对师生影响是无形的、持久的。所谓扬长就是树立先进典型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充分得到发展,这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文化基础不高,适应社会需要依靠的是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技能能力,学生在课程文化中感染到的是没有自卑感和充满自信心的氛围,以形成独有的职业风度和修养,且具有职业竞争能力的精神勇气。所以在课程文化建设中,一是要求教师抓住课程教学时机多进行表扬,发扬“寸有所长”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树立在学习环节中涌现出的典型,特别是大力表彰操作技能比赛优胜者;二是科学设置课程模块。职业院校学生选择专业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容易出现一些厌学情绪,因此要有以生为本的理念,用多模块课程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好学向上的精神。
  
学海网
  四、课程文化要渗透到活动课当中
  
  活动性课程是指学生参与的课外文化活动,它区别于传统课程的组织形式。职业院校的活动性课程比较多,教学管理要充分发挥活动性课程育人的功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提倡先进的文化。教师在活动性课程中不仅是知识上的传授和技能上的示范,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化的沟通,使学生在活动性课程中养成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建立真诚交流的情境和平等和谐的氛围,共享知识技能经验和体会,它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也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上手快、团队合作棒的特色。
  
  五、课程文化要实现与企业文化对接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课程文化的内涵。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课堂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邀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同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习,形成企业文化与课程文化的对接,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课程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与校园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
  
  六、结束语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产学合作没有进入到更高层次合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措施加以认真解决。课程文化的建设,仅重视上述五个方面还不够,还必须把培养过程与目标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最大效果。职业院校的课程文化有可塑性,不是静止的,在课程文化建设上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教育研究,2001,(6).
  [2]姜尖.美国和新加坡两国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及启示.社科纵横,2004,(4).
  [3]张要一,张志峰.国外企业文化研究成果的启示.中外企业文化,2003,(10).
  [4]任锋,王平尧.试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渗和结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