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新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新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日期: 2009-1-2 17:04:34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巨清

文章摘要:多年来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国培养训练了大批职业世界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了大批合格的劳动力,为中国科技振兴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职业教育界、职业教育研究界以及社会各界思想异常活跃,都在探讨 “21世纪中国的职业教育”。本文试图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职业教育改革三个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素质 职教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21世纪的人类将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目前,各国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普通劳动者。

学海网
因此,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地把职业教育列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点。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促进经济发展,成了我国今天的共识。但是问题是在实践中如何来“大力发展”呢?我们只要查阅一下一些领导同志的讲话、一些传媒的报道以及一些省、市的教育发展规划,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似乎被简单理解为单一地扩展职校规模,以至,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作出如下分析。

首先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问题,其实质就是职业教育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可以看到职业教育为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第二次世界战败国德国的经济腾飞来看,德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采取和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劳动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即使是现在,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得到不断的加强。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八九十的年代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职业教育法案,这些法案都是以增强美国的经济竞争力为基轴的。例如1982年的《职业训练合作法》和1994年的《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等,其目的就是:通过更充分地开发美国所有阶层的学术能力及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它们已由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新的二元经济格局还将长期存在,一些传统技术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发挥作用,职业教育还将继续担负着培养专业劳动者,以满足社会需求。据美国经济学家断言,像美国这样的据说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约70%的工作岗位并不需要大学毕业就能胜任,那么,对正在向工业化迈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固然缺乏,但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言,更为短缺的是大量的受过职业教育的各行各业劳动者。

另外,从劳动者自身素质而言。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全民素质的整体水平的高低。因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物质资本自不待言,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就不能有效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不仅不能发挥技术效率,而且常常被毁坏,材料与元件被浪费。尽管引进的技术是最先进的,但是产品却不会因低工资而在成本上占有优势,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而且质量低劣。甚至可以见到引进的先进设备被闲置一旁,任风雨侵蚀。因为不会使用,或者使用失当被损坏又不能修复。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上世纪40-50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物质资本决定论的影响下,大量吸引外国资本,以求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然而20年的实践,并未产生预期效果。而在二战中经济遭到破坏的西欧和日本,在利作外资方面却取得很大成效。同样的利用外资引进同样的技术设备,何以效果如此悬殊?经济学家普遍归结到西欧和日本的教育发达,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吸收能力高,一旦有大量物质资本引进,就能迅速掌握并进一步创新,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可见,只有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保证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以上这些,这不就是说明,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另外,像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短时期还无法实现的条件下,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更显得重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而规模宏大的职业教育网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类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到2000年底,全国职业初中近1200所,在校生近90万;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20250所,在校生1307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学校有87所,在校学生达10万多人。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农村目前还存在人数庞大且文化、技术水平偏低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1998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为43。2%,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总数的5%。并且,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出现滑坡。一些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制定教育规划时,只强调“两高”(高校、高中)的扩招,不再提及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必须按比例发展的有关规定。而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可是,在一些地方,无论政府投入、师资教材、办学体制,都迟迟没摆上议事日程。这显然对人口中众多农民的中国来说是不得利的,要实现现代化,归根到底还是要摆脱愚昧使他们能广开门路、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就业能力,这一道理何其简单明了。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始终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海网

其次是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应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国职业教育既存在着经费短缺的问题,也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学校是一个特殊的“企业”,那么学生作为“企业”的“产品”,自然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命运。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人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职业学校中,却还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业务,轻思想;重功利,轻素质。这种惯于应试教育,疏于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轻于思想教育,只要求学生记笔记、背笔记,不欢迎、不鼓励学生的异议和新见解,只是充当着现代知识的搬运工,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削弱和淹没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怎能有效地培养出创新人才呢?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是只“看不见的手”,它对教育质量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对这种为了网罗生源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放宽教学,近似于贩卖文凭的学校,其后果是恶性循环,面临着生源危机,最终自生自灭。

在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基本的挑战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要求调整、竞争。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活力的、灵活的劳动大军。”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对人的工作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和发展。所以,要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目标,教育应在教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上下功夫,应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尤其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其职业教育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像英国的核心能力培训,德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训等,它们都是顺应这一趋势的结果。在美国,职业教育也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使之成为思考力(thinking skill)培养课程的一部分,重新构筑职业教育。为了有别于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西欧、北美国家通常称这种教育理念为新职业主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教育普通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WTO的加入,我国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人的素质将起决定性作用,这些都将对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科技发明创造和社会发展层出不穷,从科学原理的产生到实际应用,到形成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和成为社会推动力所需的时间正在缩短,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正在不断涌现,而且信息传递的速度,物质的流动速度正在加快,人们的交往正在日趋频繁。随之,学生的思想意识、社会观念也不断更新,社会的体制、机构也不断变革,社会变革得越急剧,变化的速度越快,就越要求学生具有未来意识,需要学生具有对于变革的适应能力,对于未来的理解、构想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面向未来,在人才的培养上除了要掌握应用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外,还必须培养学生掌握跨专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培养。这与在1988年开始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和人才的根本要求。

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强化“素质”的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站在“素质”的高度上来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是职业教育的改革问题,就是以改革促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不断适应它们发展的要求,并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一说,职业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不改革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尽管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21世纪的严重挑战面前,其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与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所应着力培养具有强大人格魅力和创造性才华的实践主体之间相距甚远。与其他改革一样,职业教育改革也是一场极其深刻的总体性、结构性的改革,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和全社会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等许多方面,改掉那些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使之适应起来。同时,也要保留和发扬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好传统、好思想,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好经验、好思想和好做法,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一个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职教体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高举职教改革的旗帜,在思想观念、体制、结构、质量、水平、教材上下功夫,强化改革意识,发奋图强,在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书目

[1]《半月谈》2000

[2]赵履宽、杨体仁等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4

[4]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达尔?尼夫主编 《知识经济》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