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浅谈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日期: 2010-7-5 13:48:58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大众化 职业教育 质量观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伴随着职业院校规模的扩大,其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素质成为目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于质量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辞海》对“质量”释义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则作如下表述:“实体满足顾客需要(明确的或隐含的)的能力特性总和。”由此可见,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界定为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满足社会(包括国家和企业)和个人发展双重需求的程度。其中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二是所提供的服务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三是要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
   职业教育的质量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来统一衡量,应有自身的质量标准。同时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不是单一的教学质量,而是涉及职业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和活动。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们对质量观的认识,也由精英教育的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主要标志的单一的学术性质量观,向大众化的多维质量观发展。
   1、职业本位质量观
   职业是个体社会存在的载体,是社会分工的表述,它“不仅是个体所习得的职业资格与所获得的工作经验的一种组合,而且更重要的是个体与社会融合的一种载体,是个人社会定位的一种媒介,也是个体与社会交往的最本质的一个空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以学生谋得职业安顿自我、适意地栖居为目标,职业本位的特征十分显著。从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的视角来看,普通高等教育是学术、学科性教育,它以文本知识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其职业目标具有非定向性特点。而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现“职业”和“技术”特色。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很快承担生产一线的基本技术操作,并具有适应工作转移或岗位转换潜能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职业目标具有鲜明的定向性。因而,职业本位当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
   2、适应性质量观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或社会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其适应性表现为: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必须与经济社会创富的条件相一致;另一方面,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如果教育的发展超出经济社会的承载力,就会出现资源瓶颈;如果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培养的人才不具备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不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就谈不上职业教育的真正质量。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就在于职业教育必须从社会的实用性要求中找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从社会生产的发展变革中,提取教育发展的信息,促进系统内部专业课程的更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人才。
   3、能力本为质量观
   这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美兴起,90年代进人我国的一种质量观念。刚开始,它是一种“能力本位”思潮,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才形成了“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观念”我们称之为能力质量观。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的质量观,突出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特征,树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当然,这里的能力不是狭义的技能,是指学生就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4、特色化质量观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地用本科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职业教育,从而指责高等教育大众化降低了教育质量;另一是职业教育盲目向普通本科看齐的攀比。由于实际办学条件的限制,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理论水平不及本科,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又不强,致使这类学校既无规格又无特色。应该明确它的质量就是突出培养的人才具有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应用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便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之所在。
   5、多元化的质量观
   多元化的质量观就是不能用一种教育质量标准,取代多种教育质量标准,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标准取代大众教育阶段的标准,不能用重点高校的校准来取代职业教育的标准。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就应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子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不同类别的高校,由于其定位不同,目标不同,当然质量标准也不同,这就是造成了质量观及质量标准不同。实际上,即使在同类院校,由于专业的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别,其质量观也存在差异。我个人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要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这包括学校类型的多元化和质量观的多元化,不同类型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尽相同,在确定办学教学质量的定位上也有差异,培养创新人才必然是与多元化的质量观紧密联系。
   三、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t存在的不足
   1、办学观念落后,职业教育质量定位不准确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尚短,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清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关门办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影响很大。部分职业院校不安于“职业”教育,而是热衷于模仿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追求多专业、综合性、大而全的“学术型”、“通才型”教育;还有一些职业院校,不愿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不研究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而是热衷于专升本,追求“升格”,以此来提高学校的身价。结果事与愿违,既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又因为起步晚、起点低、师资力量缺乏,软、硬件不到位,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职业院校还照搬学科型大学的模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相当多的专业教学上还明显存在着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教材建设滞后、教学与实践脱节以及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高职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设置的不断变化,影响了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2、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目前的一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追求实际应用性,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本校办学条件,科学地构筑和建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模式,而是套用传统的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沿袭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专业设置;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进行教学。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仍满足于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对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3、教师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一方面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特殊性认识不够,习惯于过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式,从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缺乏专业教师,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专业要求,也使得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本位原则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还有一些教师受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职业教育有错误认识,认为职教业育“不正规”、“层次低”,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4、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职业教育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产生“能工巧匠”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强调以实用性为原则,切实为专业学习及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可是当前一些职业院校由于人力物力及教育理念的影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老化与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这就导致了一方面许多家长对职业教育不信服;另一方面毕业的学生因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或者因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历上不如普通本科生又职业的专业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处于就业尴尬境地。再从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来看,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业形式严峻,势必会影响学校的生源及其长远发展。
   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转变职业教育质量观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对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职业教育质量观的确立,要基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把学科本位的质量观转向能力本位的质量观,由学术性导向转向职业性导向,强调职业院校及其培养的学生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从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目前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在很大程度上在模仿普通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科教育的质量观,以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来评价。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应着重强调职业能力的掌握,学习更多的是技术知识。“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是两种既密切联系又不尽相同的知识体系,它们各有自己的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和评价标准。再者,职业教育人才所要求的实际能力不仅是实际岗位专业能力,还应具备创业或创新的综合能力。
   2、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使技能型的课程直接进人车间、岗位,使训练与岗位工作交融,这样,学生毕业走向岗位时,能缩短或消除适应期,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并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实习、实训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生产实际的主要机会,高职教育的最鲜明特征即在于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基本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实验、实训理当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3、加强专业和重点课程的建设
   抓专业建设主要是搞好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按照高职的培养标准,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在社会用人部门的广泛参与下,设计好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制订教育计划时,不能按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标准来设置专业与课程,而应与用人单位一起,针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出发,以社会需求、岗位需要为导向,横向上打破专业、学科的空间限制,纵向上突破按学期顺序的时间界线,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使二者并重,相互结合,职业技术课中的实践课程部分更应加强。
   4、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院校的师资有其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熟悉生产过程的一般程序及规律,熟练掌握生产过程中所需理论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要求;要求教师在技能训练阶段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产过程的种种问题。对于此,可以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解决高职师资问题,把教师送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双师型”人才;实践性环节较强的课程可以请一些生产、管理第一线工程师、高级技工作为兼职教师,对于确实需要的骨干实习教师也可适量调人;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要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专兼职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此外,适时请一些高校的专家、教授及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一些职业岗位群前沿知识的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岗位将来发展的趋势,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