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

日期: 2009-9-30 7:25:55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探讨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框架及其构成。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4-0084-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和高校经费筹措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连续几年高校超常规地扩大招生规模,全国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超过1 460人,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然而,这种快速发展将伴随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这是高等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在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从认识到实施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多为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的随机性教学检查,通过外界的压力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对教学质量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的高校质量内部保证体系。近几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在全国第一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的措施和方法,并使之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2001年进一步提出了“政府和社会监督与高校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和宏观监测的机制;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这种认识的变化,给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带来了机遇。
   本文将从分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指向的目标与内容入手,通过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相关因素的系统思考,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框架。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目标
   顾名思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地监督、控制与评估的体系,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一)教学质量的定义
   什么是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教学质量却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同时,教学质量又常常与教学效能(teaching effectiveness)相联系。“一个高效能的学校是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了显著的作用而不依赖于学生的文化背景及社区环境的学校,即学校通过其教学实践、常规组织和管理等而增加学生的读写能力、学术能力和社会技能”。
   因此,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二)教学质量的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做相应调整,从而确保高等教育活动沿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服务。
   判别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密切联系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曾经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界开始大力提倡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倾向于以能力高低来衡量。9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更加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通识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各类专门人才。根据这一质量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大致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变教育资源短缺,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属于硬件建设,是基础性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内部监督与评估,建立更加系统、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属于软件建设,是关键性问题。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和模式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对构成教学质量的(输入、过程、输出)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估,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的监控与评估、教学管理水平的监控与评估、教师素质的监控与评估、学生质量的监控与评估等。
   全过程是指高校教育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即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开始,直到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形成。
   全方位是指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还取决于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其他质量因素,如学生管理、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形成等。高校作为一个系统,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直接或间接地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总目标而工作。 
   全员性是指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教学质量管理。高校每一个系部、处室、员工的工作质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学校制定的各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直到每个人。建立各种规范标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质量、重视过程、善于抓住关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质量问题的良好氛围。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模式
   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种模式,即外部控制法与自我管理法。
   1、外部控制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结构系统的功能,把学校看成是“消极的执行工具”,强调权威机构(如教育行政部门)或外部机构的外部控制与严密监督,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大量的投入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严密监督、评估与干预。由于这种方法不能完全激发学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对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的持续影响力并不显著。
   2、自我管理方法。这是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方法,强调灵活性,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创新与自我发展,把学校看作是“自我管理的系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学校发展规划、人员培训以及自我评估等来实现。
   近几年提出的“校本管理”模式就是将学校外界控制管理模式转变为学校自我管理模式。它是一个十分典型又颇为有效的控制质量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能激发出高校自身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断提高的工作机制。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系统组成
   以全员、全程、全面性理念为指导,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分成三个子系统,即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督系统、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这三个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具备了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且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一)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由校长办公会议、主管副校长、教务处和学院组成。校长办公会议负责学校重大教学决策,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教学的日常决策,教务处代表学校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学院是教学实体,具体组织落实和执行学校的教学任务,学院所属系(部)负责教师管理与指导。教学管理系统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根本,应当具有整体性。
   1、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推进校院分级管理,是解决学校规模增大、组织结构复杂给教学管理带来难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高校采取这一教学管理体制的实践证明,该体制的形成对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激发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以“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为校级管理和以“院长—分管副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为院级管理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分别承担管理教学的工作,可明确学校、学院各自的工作范围、职责、权利和义务。校级工作的重心是突出目标管理、重在决策监督。教学管理重心移到学院一级,学院管理工作重点突出过程管理和组织落实。
   2、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首要环节和根本性文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改革思路,高等学校在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规范教学计划审批程序和变更程序,维护教学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加强监督与管理。
   3、教学过程管理制度。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制定《主讲教师资格》、《教师工作规范》等制度来科学规范教学行为,使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不断改进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管理质量要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基础。应充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完善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结构。再次,通过制定教学事故认定办法、评定课堂教学优秀奖等措施来规范和鼓励教育实施者的工作,以规范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监督系统
   教学监督系统主要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组成。校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强化校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调控职能,保证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干部听课和学生信息员从学校的管理层面和教育层面不断向学校决策者提供影响教学质量的信息。教学监督系统应当具有层次性。
   1、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成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是加强对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监控与管理的重要手段。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是学校教学督导和评议咨询机构,直接对校长负责;院级督导委员会负责对学院教学过程实施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评估,直接对院长负责,并接受校级督导委员会的业务指导。教学督导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对学校重大教学工作实行监督、检查、评估、审议、指导,可以避免监督层与执行层重叠导致的学校管理盲目性和随意性。
   2、干部听课制度。建立干部定期听课制度,使学校各级党政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教学一线与管理层的脱节,保证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及制度建设,发现并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问题是快速解决教学问题、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是完全必要的。以年级为单位,在优秀学生干部中遴选部分学生信息员,给学生以更直接的途径向学校反映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4、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要提高,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是最基本和常用的手段。从期初到期末,教学情况的检查工作应贯穿始终,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注意归纳分析和总结经验,以指导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者在日常教学检查中的预见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
   (三)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
   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主要由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或专家组成,负责对学校(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审议、评议和咨询。一般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学生评估、学院评估。通过这些评估收集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决策服务。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应当具有全面性。
   1、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评估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进师生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极其关键的影响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应具备全方位、多元化的特性,不仅包括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评估,同时也包括对教师情商、师德和人格魅力的综合评估。通过听课、问卷调查、同行评议、专家评价、学生评估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评,评估指标做到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层面,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岗位聘任挂钩,力求使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
   2、专业与课程评估。专业与课程评估要正确处理专业设置评估、新专业评估与重点专业评估三者之间的关系,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载体。
   首先,专业设置是专业教学质量的源头,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做好专业设置的评估工作,对各个专业设置进行人才需求和办学条件的论证与评估,使之在学校、学生与社会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其次,新专业的合格评估在专业建设工作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既是专业设置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又是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基础。专业设置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直接关系到对该专业的取舍问题,而新设专业的合格评估,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再次,重点专业评估是专业评估的最高层次,它对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与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重点专业评估的指标应体现“重点”与“优势”,在合格评估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建设的特色,树立学校专业的品牌与榜样。第四,课程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工程,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课程评估为手段开展课程建设,建成一批学校的特色课程与优秀课程,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建设课程的积极性,提高整体课程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专业结构、专业水平与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和课程评估工作应当在各项评估中占主要地位。
   3、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表现。对学生学习质量采取监控和评估时,可以以抓学风建设为根本和关键开展工作。如严格考试管理、狠抓考风建设,以考风促学风;严格过程淘汰制;重视学生报考研究生工作,以考研促进学风建设;鼓励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以创新学分来顶替第一课堂的选修学分;不断完善学生奖学金条例,全面提高奖学金金额,扩大学生的获奖面,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实行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选拔校内优秀专科生进入相同或相近本科专业学习,激发专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4、学院工作水平评估。高等学校的院(系)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石,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单位。他们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因此,制定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开展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能更好地落实校院两级的管理职能,协调两级管理的工作关系,更好地发挥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各学院落实学校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方针、整体思路及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强化和突出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起一套有机联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以教学管理子系统、教学监督子系统、教学咨询与评估子系统为其主要结构和内容,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提供了切实可行、系统高效的手段与措施。该体系在宁波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02.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3]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4]王承绪,徐辉.发展战略:经费、教学科研、质量-中英高等教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74.
   [5]朱益明.教育质量的概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6,(5).
   [6]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