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构建与苏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

构建与苏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

日期: 2010-3-6 2:59:57 浏览: 7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在重新认识苏南地区经济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苏南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加以分析,有助于构建一个定位科学、注重内涵、结构合理、层次相互衔接、学科体现区域特色的苏南地区高职教育的新体系。
关键词:苏南地区;高职教育;区域经济;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可以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苏南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进入企业。面对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苏南地区要创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苏南发展模式”,争取赢得主动,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不可或缺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重新认识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高职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加快发展苏南高职教育,前瞻性地构建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体系,对推动苏南地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基本特点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6年,苏南地区经济形势良好,表现出如下特点:(1)工业经济走势强劲。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苏南地区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34.08亿元,占江苏省生产总值六成以上(62.1%),苏南地区整体已步入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2)外商直接投资(FDI)仍以苏南地区为中心。2006年1~9月,江苏省新批准总投资9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2个,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117家,在苏南地区落户的达100家,同比增长47.8%。(3)支柱产业龙头作用明显。随着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将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优化,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分布格局。2005年,江苏省共有86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名单中,其中在苏南的有73家,占84.9%。(4)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加快。苏南地区现已有集成电路、软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1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数量占江苏省的3/4,2005年,高新科技工业区实现总产值5504亿元,充分展现了高新技术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和需求多元化以及第二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也将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高科技、信息化背景下,苏南地区将依靠科技进步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积极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先扶持新兴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工业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发展趋势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1)经济发展特征趋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正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二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2)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江苏省政府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江苏省打造成国际制造业基地。苏南地区正利用本省生产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3)科技创新得到重视。江苏省明确提出了构建创新型省份的目标,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创业、激励科技人才、强化科技载体建设的重要举措。(4)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苏南地区已经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每年都有近二十万高素质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改变,曾经不被重视的高职教育如今已逐渐成为热门。随着这些高素质劳动者大量步入工作岗位,苏南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将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区域经济转型呼唤高职教育的优化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高职教育的优化发展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高职教育不但承担着提供人力资本、改进人力资本储备结构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生产知识的职能。苏南地区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局限于院校的个体发展,没有与区域经济圈紧密结合,院校间缺乏协调、错位与分层的发展意识,教育资源配置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人才的培养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与优化构成了障碍。江苏省政府和教育厅十分重视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教育的导向作用,先后发文指出:“高校要主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通过对进入21世纪以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和现实状态的考察发现,近年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总体上趋于合理,充分显示了高职院校主动调整自身专业结构、不断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积极姿态。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就区域经济的结构性而言,苏南地区的经济正经历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高移,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轨、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发展力度,这不仅使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成为客观需要,而且必然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别及其功能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区域高职教育向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就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而言,苏南地区的发展已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集约型增长的轨道,在推进新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兴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夯实学生的技术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职业世界,提高其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改革现有的专业布局与培养模式也就势在必行。
建立与苏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网络,科学规划高职教育层次布局在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的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有责任强化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强化对人才培养结构的宏观指导。在坚持逐步推进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依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进步的整体要求,按需、分类、分层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具体到苏南地区而言,就是要按照人才实际需求科学配置多层次的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资源,重点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探索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在稳定专科院校规模、扩大本科院校规模的同时,在学校类型设置上还要注意以工学、理学、生物学院校为主体,以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院校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他类型院校为必要补充,构建一个基础扎实、渠道畅通、结构合理、层次相互衔接、学科有所区别的区域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网络。
科学确立发展定位,实现区域经济中心城区的教育辐射作用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借此,提出苏南地区三大教育中心的设想,即分别在南京、无锡和苏州、常州和镇江建成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三个教育中心。南京以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和生物医药工程专业为主体,以教学研究型本科层次为培养方向,探索发展高职类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无锡和苏州以机电、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精细化工专业为主体,以应用型本科层次为培养方向,适度发展专科高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形成一体两翼;常州和镇江则在纺织、机械、金属材料加工、化工等专业上下工夫,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各教育中心之间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特色,本着“面向区域、术业专攻、资源共享,突出发展”的思路,强调相互协调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教育中心的教育辐射作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数量、质量、结构、效益要相互协调,同步发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高职教育的结构体系,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产学合作模式,形成区域专业特色在向国际制造业基地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地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制造业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苏南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目标。从对苏南地区的企业调研来看,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愿望十分迫切。高职院校应以合作育人为主导,针对区域专业特色,实施从就业、科研、培训、开发、经营等方面全方位的产学合作,形成共赢局面。(1)应建立区域校企合作办学组织,形成互动的运行机制。江苏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建立不同类型的职教集团,促使企业介入教学,教育介入生产,先后成立了江苏建筑、农林、商贸、现代服务业和信息等职业教育集团。2006年12月28日成立的以培养现代制造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宗旨的江苏机电教育集团,打造了校企、校际联合共享、连锁化合作办学的实训与研发基地(群),可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的环境和具体指导。这种区域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2)应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即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投资建设与区域高职教育的结构体系相匹配的产学研基地。《2005~2007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布局规划实施方案》提出,通过省级财政资助,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水平一流、资源共享、能起示范作用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这些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型基地的建设,可以与区域产业结构衔接,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3)应实现实质性结合,形成生产、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苏南地区一些高职院校已认识到了实质性结合的重要性,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了学院的专业技术与人才优势,成立了绿色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拓展了产学合作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该所充分利用拥有的项目信息和文献研究的优势,常年给学院教学人员提供横向科研项目,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产学合作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双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内涵建设近几年来,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大体适应了经济的发展,至2006年底,苏南地区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有47所,占全省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67.1%。苏州的国际教育园,常州的大学城自启动至今,一直备受全国高教界的关注。由于过分追求“短平快”,在专业建设和管理中,虽然院校规模扩大了,但一些基础条件指标(如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图书数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出现了下降趋势,导致内涵建设与规模发展不同步。因此,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内涵建设是关键。首先,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心。高职院校应注重开发和培养自己的核心专长,全面带动专业及课程建设、科研及学校管理的优化整合,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核心专长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除学术专长外,专业服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可以构成一所学校的核心专长。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形成若干个真正体现高职特色的具有不可替代优势的品牌专业或特色课程,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内涵发展的重点。其次,科学、规范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通用的、并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规范,适用于各行各业。借鉴与采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有助于建立一套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合本校特点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与管理机制。
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实现区域化发展,这不仅是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叶海平.构建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创新体系的政策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4).
[3]马成荣.江苏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8).
[4]吴增军,陶亦亦,戴涵莘,张芬.苏南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对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5).
[5]赵一强,朱永新.苏南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7).
[6]戴涵莘,陶亦亦,吴增军.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