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矛盾与对策

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矛盾与对策

日期: 2010-2-28 8:11:30 浏览: 7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高职院校应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办学定位之争、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矛盾、学分制的实施与现实条件的不成熟、高办学成本与低经费投入、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困难等诸多矛盾与问题,妥善制定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策略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充分重视在客观上改善了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高职院校要抓住发展机遇,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不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高职教育教学将难以开展。具体而言,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办学定位之争
长期以来,关于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即“层次论”与“类型论”。
层次论者认为高职教育是一个层次,即专科层次,从事的是高等教育,理应肩负起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在完成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另外两大职能。要提倡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专业设计要宽口径,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变迁与横向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类型论者认为目前的高职院校在办学与培养学生方面,表现得并不“职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与办学风格上不由自主地往传统教育模式上靠,重课堂教授,轻生产实践,没有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实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特点不突出。
两种观念之争的核心是高职如何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不同的观念势必导致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产生差异。层次论者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的社会需要,而忽略了高职学生目前的现状,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有些理想化;类型论者从学生素质与我国目前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社会实际出发,过分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不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未免有些急功近利,同样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当前实际。
高职教育应该是职业能力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一方面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不是以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不是单一的专业教育,两者在内涵上有很大区别。高职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单是职业培训。“职业至上”的价值取向容易使得人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文化品味较低,使高职教育在背离精神道德与文化价值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此外,高职教育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社会的需求,积极预测未来人才需求走向,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不关注市场就不是职业教育,不关注学生的实际就难以确立务实的教学观。目前在校的高职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参加高考的,二是对口升学的,三是五年一贯制或“2+3”、“3+2”模式的。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失败的阴影,导致高职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几乎毫无兴趣,要在两三年内将基础较差的高职生提升到又博又专、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层次,无疑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强化情境教学,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走向和谐与成功。
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矛盾
目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演变,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紧缺,从人才市场来看,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旺盛,“蓝领”奇缺,闹“技工荒”,一些地方职教毕业生供需比例高达1∶10,一些公司开出高薪聘请高级技工。另一方面却是职业教育招生难,据有关部门的一次调查,有5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选择职业学校,有半数家庭不同意子女就读职业学校,认为学习职业技术社会地位低,只能当工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会去职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的多样性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了,教育被人为地等级化了,职业教育成了次等教育、淘汰教育。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多年以来的精英教育使“蓝领”人才出现断层,二是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年轻一代不愿意做“蓝领”,上职校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要靠政策与舆论的正确导向。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无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佳音。二是要靠市场的调节。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最根本的是要转变观念,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会慢慢地改变人们的观念。三是要靠职业学校自身的改革。目前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原因是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3年,仍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
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学校要从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改革,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分制的实施与现实条件不成熟的矛盾
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积极的教学改革。实施学分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却陷入困境,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是缺少必要的师资,难以开出足够的选修课。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资紧缺现象,教师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如果再开出许多选修课,就意味着许多教师要同时兼任两门以上的课程,这样势必会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二是教学硬件不足。开设选修课需要有更多的教室与相应的配套设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此难以保证。三是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在校生的自控力差,常规班级被打破后,势必导致学生难以管理。同时,由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期望与设计,往往会选修有趣而又容易通过的课程。四是缺少实施学分制的大环境、大氛围。要发挥学分制的积极作用,单靠一两所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大的环境与氛围及相关部门的协调,解决诸如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课程设置与内容的界定、学分标准的规范、学生提前修满学分能否提前毕业等诸多问题。
总之,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在全面推行之前,应当对职业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进行充分论证。如果过分激进、不切实际地推行完全学分制,很可能造成学校秩序混乱,导致教学质量全面滑坡。
高办学成本与低经费投入的矛盾
职业教育是高成本的教育,教学设施、操作设备、学生实训消耗以及教师培养与引进都需要相当大的投入。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投入(民办高职院校主要依靠贷款发展,办学成本的90%以上由学生的学费承担),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是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传统专业普遍落伍。新兴专业不是没有实习基地,就是根本不能满足技能教学和实习的需要。这种局面很难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其次是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目前的高职院校部分是由专科院校改制而来,部分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原有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目前的教学需要。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大力从社会上引进懂技术、会操作的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改造与培训。无论是引进还是改造,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应设法给学校增加编制,在人员培训与基地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区域规划,严格控制专业的重复设置,实现办学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入。高职院校也要转变机制,面向市场办学,通过校办产业、社会服务等方式筹集办学资金,努力增加社会非盈利性的资本流入,将社会融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办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难的矛盾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路径。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学校可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培训,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工作,减轻企业在培训方面的开销,给企业带来效益。校企双方若真正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不仅会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践上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却难有实质性进展,主要是由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难以顶岗作业。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到企业中去,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发出多层次、多门类的职业能力实训模块,开设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任务引领型”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合作伙伴关系,构筑双赢机制。
总之,必须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不断解决各种问题,促使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步入和谐、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吴蔚.发展中的困惑[J].教育与职业,2005,(34).
[3]查吉德.两种高职教育定位观的理论辨析及思考[J].职教论坛,2005,(7上).
[4]贺武华,廖明岚.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5]蒋国平.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6).
[6]方舟.中国职业教育的困惑[J].教育与职业,2005,(28).

返回顶部